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北京报道最近,一部名为《我在他乡挺好的》电视剧引发网友热议。剧中四个小城姑娘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奋斗的酸甜苦辣被网友评价“接地气,看泪目,极其贴近异乡打工人的真实生活”。

在大城市奋斗的“小镇青年”(生源地为县级及以下的本科毕业生)或许会承受更多的经济与工作压力。现实中,他们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呢?在一线城市工作多年后又有多少人留下来呢?

麦可思研究院研究发现,近五年选择到一线城市就业的“小镇青年”比例呈下降趋势,不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小镇青年”超过七成选择家乡就业。虽然“小镇男青年”毕业初期到一线城市奋斗比例更高,但工作多年后他们在一线城市的扎根情况不如“小镇女青年”。

麦可思研究院数据还显示,毕业初期在一线城市拼搏的“小镇青年”的职场表现并不突出,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与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不过毕业三年一直坚守在一线城市的“小镇青年”表现亮眼——月收入和职位晋升比例均高于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

“小镇青年”在一线城市就业呈下降趋势

一线城市就像围城,有人想出去,有人想进来。尤其是对于那些迫切想要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年轻人,更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些年,一线城市对“小镇青年”的吸引力如何呢?

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近五年“小镇青年”毕业半年后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2020届“小镇青年”毕业半年后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15%)比2019届(18%)下降了3个百分点,比2016届(21%)下降了6个百分点。

该情况与全国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变化类似。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比例(17%)比2019届(20%)下降了3个百分点,比2016届(24%)下降了7个百分点。

这或许一方面源于一线城市的生活、住房、落户等压力较大,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更高的“门槛”;另一方面,也跟其他省会或新一线城市近几年不断通过降低落户要求、优化就业环境等方式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有关。

麦可思研究院同时发现,2020届“小镇青年”毕业半年后不在一线城市就业的群体中,超七成(73%)的人选择到家乡所在省份就业,结合城市类型来看,大部分是家乡的省会城市。

超七成“小镇青年”在一线城市扎根

每年都有很多年轻人追逐着梦想来到一线城市,同样也有很多年轻人带着各种理由离开。网上有一种无奈又心酸的调侃,“很多到一线城市为梦想打拼的‘小镇青年’,都逃不过三年回家的‘魔咒’。”

麦可思研究院分析发现,2017届毕业半年后在一线城市逐梦的“小镇青年”中,其中71%的人毕业三年后依旧留在一线城市,也就是说约三成人毕业三年后选择了离开;离开的毕业生中,60%的人选择回到家乡所在省份就业。

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小镇青年”到一线城市发展和扎根情况后发现,近五年“小镇男青年”毕业半年后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小镇女青年”,其中2020届“小镇男青年”的比例为17%,高出“小镇女青年”(14%)3个百分点。

对于不同性别“小镇青年”在一线城市的扎根情况,麦可思研究院发现2017届“小镇女青年”毕业三年后依旧留在一线城市的比例接近八成(78%),“小镇男青年”该比例不到七成(66%)。

“小镇青年”就业初期职场表现并不突出

从麦可思研究院数据可看出,就业初期在一线城市拼搏的“小镇青年”的职场表现并不突出。毕业半年后,2020届“小镇青年”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月收入(6847元)、就业满意度(72%)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4%)与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毕业三年一直坚守在一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则有了更亮眼的表现——月收入和职位晋升比例,均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

具体来看,2017届毕业三年一直在一线城市拼搏的“小镇青年”月收为11218元,高出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10912)306元;获得过职位晋升的比例为59%,高出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55%)4个百分点。

那么,2017届毕业三年一直坚守在一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主要工作在哪些行业呢?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0%)、教育业(10.5%)、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8.9%)、金融业(7.9%)、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6.5%)、建筑业(6.5%)是该群体分布比例较高的前五位行业。

(作者:王峰 编辑:钟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