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是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推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进一步强化城市安全各项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牢牢守住城市安全运行生命线,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合肥燃气集团生产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城市燃气管线如“毛细血管”般密布。合肥燃气集团生产调度中心主任严林介绍说,依托城市生命线工程燃气专项监测系统,有效保障燃气管线的安全运行。

严林:“我们整套系统是24小时进行一个全天候的监控,这样的话我们如果一旦发生泄,会及时发现推送,推送给现场人员,然后进行一个处置,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保证这个燃气运行安全以及人民的财产安全。

据统计,城市生命线工程燃气专项监测系统已完成2.45万台前端监测设备的安装,覆盖燃气窨井8400个,燃气管网周边雨污电力窨井1.65万个,监控覆盖822公里燃气管线,实现了对高风险燃气管网及相邻地下空间的监测预警。

累积

今年6月17号凌晨,印石路与桥顶路交叉口一处的燃气窨井可燃气体浓度出现异常,城市生命线工程燃气专项监测系统随即发出报警。正在调度中心值班的严林第一时间接到预警。

严林:“凌晨这个5:30左右,生命线推出了一个报警就是印石路与桥顶路交口有一个7894号阀门,然后有浓度达到4%,我们接到信息了以后立刻安排人员赶往现场。经过确认这个阀门确存在泄漏现象,然后经过现场人员制定抢救方案,进行一个及时的修复并恢复空气。及时发现,及时处置,避免了一个次生灾害的发生。

截至目前,系统已成功预警燃气泄漏110起,每周平均分析系统报警45起;线上线下联动协调处置50多次;完成报警分析报告65份,完成燃气管网安全评估报告66份。今年相关部门还将启动2.5期工程,向肥西、肥东等地扩展,为城市主动式安全保障及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在过去,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检测几乎完全依靠传统的人工检测手段,难以做到快速、精准发现,容易让“小患”积成“大祸”。2015年,我市成立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城乡建设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局、市供水、燃气、热电集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专题推进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项目实施和运营,形成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

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刘正银介绍,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支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透彻感知城市运行状况,深度挖掘城市安全运行规律,实现城市安全运行风险的及时感知、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应对。

刘正银:“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方面,我们牵头制定的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七个市级专项预案,我们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实行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协同化处置,建设覆盖我们全市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我们城市安全提供支撑。

走进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实现了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实时监测。

一旦有异常,预警信息会第一时间报送给城市基础设施运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应急指挥中心,同步推送至辖区政府,实现各方联动处置。

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旋告诉记者,特别是在防汛期间,城市生命线能针对易积涝点、河道水位等数据实现实时采集与传输,做到及时预警、高效调度处置的良好效果。

李旋:“监测像我们城市排水管网里面的一些液位,流量这些设备,然后这些数据的话在我们系统里面进行一个汇集,同时的话结合我们系统的内涝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内涝的一些地点进行一个预测,然后汇报给像排水办这些单位,让他们提前做一个布控,然后就预防像这种对我们城市交通或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个隐患。

5月25日称重抓拍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2016年3月开始,我市先后启动了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平台)一期项目、二期项目建设,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优先选择合肥市高风险区域、重点敏感区域和关系民生保障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物联网建设,目前已累计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39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综合管廊、城市高风险点2.5万个。

数据显示,平台运行以来,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沼气浓度超标、供水管网泄漏、水厂泵站运行异常、路面塌陷、重型车辆超载等突发险情6000多起。对比平台应用前,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通过城市生命线,进一步夯实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现代化水平。合肥“城市生命线”建设被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向全国推荐推广。前不久,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意见,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

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刘正银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推进主城区和新建城区监测预警能力全覆盖,同时延伸至区(县)重点区域,预计新增6万多个城市高风险监测点。通过“前端感知—风险定位—专业评估—预警联动”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与精细管控,打通城市安全管理和数据共享的行业壁垒,实现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提高社会公众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感。

刘正银:“下一步我们集成更多功能应用,打造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升级版,系统设计上呢我们要集成打造城市安全建设预平台,突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特点,确保实现信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在健全整体工作机制,打造城市高效运行保障体系方面呢,我们将出台制定《合肥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城市安全监测系统平台与现有的市应急指挥体系的深度融合。

记者 | 宋扬

责编 | 王自明

出品 | 合肥新闻广播“言规政传”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