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全文共1843字,阅读时间约2.5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趁着初秋,趁着暑假末期的几天,我与先生带着孩子们去农庄体验了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生活。两个孩子每天乐呵呵地跑到边玩,就地取材地做出各种各样的“物件儿”。儿子对我说:“妈妈这里就像天堂一样,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是在咱们家里没有的,学校更体会不到。我太喜欢这里了,我爱大自然”。妹妹也跟着附和:“我爱大自然”。那一刻我特别庆幸暑假的最后几天时光能够让孩子们过得如此有意义。

小渠

有必要带孩子去大自然吗?

突然想到以前与朋友讨论过的一个话题:“有必要带孩子去大自然吗”?然后在经历了孩子见到牛、羊之后的兴奋、不认识韭菜与水稻的窘迫、田地里各种蔬菜不认识等情况之后,我坚定的得出答案:去大自然非常有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经说过:“上100堂早教课,不如带孩子在大自然中走一天”。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启蒙方式,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孩子们在课本、视频等地方看到的牛羊,远没有亲眼所见之后获得的快乐、认知、新鲜感多。这样一对比,家长是完全能够明白大自然对于孩子的意义。

如今现代化高速发展,钢筋水泥越来越多,对于孩子来说真正意义上接触绿地的机会变少。可能最多的时候就是逛逛公园,爬爬郊区的山,大自然可以说被城市进化挤到了边缘,再加上父母是双职工家庭,忙碌是常态,孩子们切身体会大自然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才会有我家两个宝贝走进大自然后异常兴奋的状态,这种意义要比他们窝在沙发玩游戏,来得更加实在。

让孩子更加敬畏自然,热爱生命

全世界的教育中,我比较欣赏德国。有这样一句话:“德国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民族”,这不是传说,而是孩子们从幼儿园便开始的自然课堂。他们不是简单地去森林周边去郊游,一天或者几个小时就结束,而是走进森林深处去体验如何生存。

正因为此,德国的孩子更懂得敬畏自然,热爱生命。而且这些自小就被放在森林中度过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更为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特梭利曾经说: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

大自然就是没有屋顶的教室,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在开心的时候,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渴求。

这个时候父母跟孩子讲一些课外的知识,他会像海绵一样把知识全部吸收,根本不用像在课堂上一样费劲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这里是非常恰当的,孩子越感兴趣,学习知识的能力就会越强。

老李儿子喜欢玩游戏,经常躲在房间中以写作业为借口玩游戏,被她发现过几次后,老李开始想对策。初中的孩子不能来硬的,软的他又会觉得无所畏惧,于是老李尝试着每周带儿子去一次乡下,并且约定两人只带一部老人机。一段时间后发现,儿子逐渐离开了电子产品,并且越来越喜欢亲近大自然。

事实上,大自然中有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可以激孩子的大脑细胞,提高兴奋度,让心情保持愉快。这样一来不仅舒展的心情,还能够戒掉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带孩子“撒欢儿”准备点啥?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除了所需的一些食物与用品以外,父母还应该准备些什么呢?也许很多人认为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中是一种放松、度假的方式,只要玩得开心就可以。不止这些,父母还需要准备以下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储备知识量

很多人在成为爸妈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不断地积累知识,毕竟孩子长大的过程是爸妈要经历“十万个为什么”的过程。走进大自然的他们,自然也会有很多为什么在等着。我建议爸妈可以对前往的目的地做一些整体的了解,当孩子的导游,让他在“没有屋顶的教室”中,学到更多。

第二、安全与环保意识

孩子喜欢玩,因此他们进入大自然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到处乱跑。自然环境不比家庭环境,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爸妈一定提前给孩子普及安全意识,不要以为自己陪伴就可以高枕无忧。另外,以身作则,吃过的食物、喝过水的包装,要随时放在自己准备的垃圾袋中,以免给自然与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第三、陪伴意识

既然是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那就把手机、工作等暂时放下,要玩就好好的陪伴孩子。如果觉得自己坐在一旁玩手机、游戏,而孩子随便的话,陪伴与引导的意义就会减少很多。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和孩子走进大自然,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户”。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都应该多亲近自然,我们是受大自然的保护、哺育,爱护她是每个人的职责,这是孩子需要学习的一课,而大自然就是真实的课堂。

凌晨妈妈来叨叨:

几天下来,虽然两个崽都晒黑了,但我认为值得。哥哥与妹妹也让我们答应,只要有长时间的假期,就带他们去各个地方走一走。眼界开阔,是我对孩子的期望。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