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一个幅员辽阔的疆域范围内,自从大秦帝国横空出世,一统中原之后,华夏文明就成了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维持中央集权的统治形式,但基于华夏文明自身的特点,要想实施中央集权的统治并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华夏文明不仅幅员辽阔,而且人口众多,由一个集权的皇帝对所有人进行管理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想在华夏的国度内维持中央集权的统治就只有一个办法——实行官员代理的制度。

要对官员实施分级管理,由此形成一个官僚集团或者官僚阶层,让每一个层级的官员负责自身层级内应该管理的事情,如此层层所有,构建一个官僚框架,然后将所有的民众约束在这个框架之下,以此来实施中央集权的统治。

从现在来看,很多人对于官僚集团的存在是嗤之以鼻的,在这个集团内部所存在的大多数都是腐败,但实际上,官僚集团是帝国的一种理想,怎么说呢?就是如果这个集团或者阶层人数不多,规模不大,所有的官员都能够高效、廉洁、自律,那么,这确实是一种低成本的管理方式,而且管理的效果也不会很差。

为了保证官员的高效、廉洁、自律,选拔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从最初的举孝廉到后来的九品中正,再到后来的科举制度,这些都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高效而且清正廉洁的官僚集团。

只不过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初可能能够做得到,毕竟王朝开国之初的那些人几乎都是经历过苦难的,这些人更容易做到清正廉洁,做到自律高效,但当短暂的初期度过之后,随时而来的就是官僚集团的自我膨胀和集体腐败。

最终,整个官僚集团将一个帝国腐蚀一空,王朝也随之垮台。那么,为什么所有的王朝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呢?为什么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超脱出去呢?本篇文章重点解答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这种官员代理制度根本没有办法维护帝国内部的自身利益?

其实,官僚集团首先作用于王朝,最终又拖垮王朝的现象并非是官员本身的想法,也更不是帝国建立官僚制度的初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难在主观方面寻找原因,除了主观方面就只剩下制度问题了。

而事实上,这一问题存在的根源就在于,帝国制度所涉及的官员代理制是内部矛盾的,因为所有的帝国官员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本身作为皇权的代理人,到底是要利用这个代理人的身份竭尽全力地维护帝国利益呢?还是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取利益呢?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抉择。

首先,帝国本身是抽象的,他的根本利益也是抽象的,帝国为什么存在呢?是因为众多民众的支持,可是民众为什么支持这一帝国又很难说得清楚?也就是说,如果民众一旦不愿意再支持这个帝国,那么帝国的倒塌就是顷刻间的,所以,帝国存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很难说得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相比于抽象的帝国,官员却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相比于帝国的利益,官员的利益也是具体的,那么,当一个抽象的问题遇到一个实际的问题,两者之间谁更重要就一目了然了。

官员们要吃饭穿衣,要养家糊口,要升官发财,这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所谓帝国的利益就很难以具体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官员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好像与帝国的利益也不冲突,所以,当官员们的实际问题与帝国的根本利益相碰撞的时候,大多数人只能够将帝国的利益束之高阁。

从根本上来讲,几乎所有被帝国任命的官员们,首先看重的并非是帝国的利益,如此一来,帝国想要指望代理人给自己加强权益的想法也就落空了。

其次,帝国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并没能好好的处理自身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按理来讲,在一种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中,所有的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应该是利益的两方,他们应该是共同获得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那么,代理人与被代理人应该是双赢的合作关系。

可是问题在于,在帝国的代理制度中,代理人与被代理人并不平等,帝国是权力的授权方,对于合作共赢的关系从来没有考虑过,也没有明确过,它并不像公司一样可以让代理人占有一定的股份,让代理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甚至他都不能做到让代理人依据业绩,来拿到相应的提成,作为一个帝国,奖励官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升官,可是在实际过程中,官员官位的升高却并不是依据实际的政绩,而是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此一来,拥有实际的政绩并非是官员能够提高职务的唯一办法,晋升职务也未必真的能够激起官员为帝国效劳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代理人并不能从代理当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他们在代理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还不如他们以权谋私得到的多。

那么,在实际的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单纯的代理呢?不能说这样的人没有,但一定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帝国的大部分代理人,都在利用自身代理的身份以权谋私,可是帝国能有多少权力和私利是能够供这些人谋取的呢?当他们谋取的东西超过一定的限度,帝国必然岌岌可危。

最后,当帝国制度建立之后,官员就逐渐地成为了一种职业。帝国自始至终都认为一个人越是与皇家和权势集团没有关系,就越可以秉公执法,从春秋时代利用贵族,到后来的隋唐科举制度利用平民,官员的身份在不断的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官员的职业化。

对于一种职业,所有的人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担任,没有什么诸如家世、血脉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就如同科举制度一样,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职位,这样的想法确实没什么错误,毕竟人哪有什么天生的高低贵贱呢?

但却会导致一个问题,这些原本是平民和庶人的官员们,确实没有与皇家和权势集团有关系,但这也意味着帝国的兴衰存亡与他们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试想一下,他们在这个王朝做官是做官,到另一个王朝做官就不是做官了吗?当然不是。但对于皇族不一样,这个王朝是这个家族掌权,还是那个家族掌权有着质的区别。

所以,虽然在天下为公政策的发展之下,谋权篡位的可能性降低了,秉公执法的可能性增加了,但也导致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为帝国的根本利益贡献了。

实际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王朝之所以还能够维持那么久的时间,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儒家道德信条的约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儒家才能够成为整个封建时代一家独大的学说,因为只要有儒家存在,就会有道德信条的约束存在,而有了道德的约束,就能够在一众堕落的官员中寻找出那么几个清正廉洁的人,不至于让帝国的所有官员们都全军覆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整个帝国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官员与帝国之间是一种代理关系,但这种代理关系却自始至终都不平等,官员们很难从单纯的代理关系中获得利益,而帝国为了支撑自己庞大系统的运作,也不可能给予他们过多的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能够被官员们操作的就是自己的身份,凭借着领导阶层的身份,他们可以欺压百姓,可以搜刮民脂民膏,渐渐的,这种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效仿,成为帝国发展的潜规则,帝国也在这样的默许之下变得越来越衰退,直到最终被另一个王朝所代替。

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代理制度没有办法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而是不平等的代理制度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如果帝国能够给所有的代理人平等的对待,能否将自己和代理人放在利益的双方,把代理关系看成共赢的合作关系,而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那么,代理制度或许不会如真正的历史上一般复杂,又或许能够为帝国保障一部分权益。

所以,导致帝国最终倾颓的并非是官场的潜规则,也并非是人民群众的怨怼,而是自身制度的缺陷,这或许是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无奈,也是封建历史的悲哀,只是曾经的过往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够引以为鉴,以求得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