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圆箓,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但说到敦煌莫高窟,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王圆箓和敦煌莫高窟有什么关系?也许到过敦煌或者了解过敦煌历史的人都知道:王圆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进行大规模的清扫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有一个小门,他打开看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里面放了五万多件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的文物,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然而,这个原本只是农民后来逃荒做了道士的王圆箓,并不知道他打开的是怎样一道门,这是一道轰动世界的门,也是开启莫高窟被洗劫的门。这个门被打开之后,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考古学家以及绘画痴迷者在这个窟室耗尽一生,而这里面的任何一件文物拿出去都是无价之宝,可王道士只当是寻常,他取出里面的文物随手当成礼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余下的就在洞穴里落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欧美的考古家、探险家听闻中国有此瑰宝,不惜风餐露宿,不远万里朝这个洞窟而来,甚至变卖家产,只为换得一两件文物回去,他们以为千难万难才能得到一两件文物,到了敦煌之后才发现,王圆箓守着的道观简直是他们的天堂。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1908年,他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少量的银元换走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他是汉学家,懂得这些文物的价值,而他拿走的也是敦煌藏经洞里的全部精华;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郞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走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藏经洞文物被瓜分,敦煌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在洞窟中烟熏火燎,更是破坏了不少珍贵壁画。

1940年,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据介绍,他首先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据统计,张大千剥损的壁画竟有30余处。

敦煌莫高窟文物的流失和破坏令人触目惊心,拯救莫高窟迫在眉睫,然而,当时偌大的一个中国,却守不住一个小小的敦煌莫高窟,直到1942年,有一个叫常书鸿的年轻人担任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副主任,而敦煌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被重新书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的秋天,在法国学习绘画技术的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图片虽是黑白的,但那是一部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长达千余年的精美绝伦的图解中国美术史,常书鸿见之立即为之倾倒,而书摊的老板见他是中国人,便同情地告诉他,不远外的巴黎吉美博物馆还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精美的中国艺术品。

常书鸿在吉美博物馆不但看到了中国古代美术色彩绚丽、人物风景栩栩如生的画作,还看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先进技艺,更看到了祖国古代的文化瑰宝是如何被侵略者掠夺和玷污的“自供状”。

常书鸿在《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中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竟然看到祖国古代如此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受到外人掠夺玷污而无所作为,我内心又是感到多么的歉疚和痛苦啊!”祖国拥有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自己却一无所知,祖国的艺术瑰宝被无情掠夺自己却无所作为,这件事深深刺激到了常书鸿,他下定决心:不能让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他要回中国,要去敦煌献出自己的一切。

1936年,常书鸿放弃巴黎舒适的生活,回到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满目疮痍,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军阀割据,战乱纷飞,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西北荒凉的沙漠上那些小小的洞穴里面的壁画已经汲汲可危。常书鸿空有一腔敦煌心却苦于无法入门,直到1942年国民政府拟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有人邀请他做副主任,常书鸿便欣然接受了这个工作。

然而,敦煌远在西北沙漠,筹备工作也是异常艰难的,一个是人一个是钱。由于国民政府能给予的支持都很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人才方面,常书鸿四处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关于经费,常书鸿开了个人画展,筹到了几万元经费。一切准备就绪后,常书鸿和几位先行者便像苦行僧一样开始了前往敦煌的据说原本只要4天路程而他们却走了长达一个多月艰苦之路。

事实上,路上的行程对于常书鸿等人来说都不是最艰难的,最难的地方是去到敦煌之后该如何开展工作。那时候的敦煌断崖残壁,沙土堆积,危楼险阁,到处一片荒凉颓败的景象,更让常书鸿愤慨和心痛的是,敦煌有些石室已被帝国主义分子一劫而空,只余空荡荡的石壁。

西北大量的沙土虽然保护了敦煌壁画上千年未遭到破坏,然而,对于已被打开大门的莫高窟来说,沙土无疑是它的最大敌人。为了保护千佛洞,常书鸿等人雇了100多个民工,用夯土打了一堵长达800米的围墙;为了整理洞窟,从窟前清理出来的流沙就超过10万立方米;还有修补通道、栈桥、修路、植树等等,这些工作,常书鸿他们整整做了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生活上也是处处都是拦路虎,常书鸿等人来到莫高窟的第一天,是用当地生长的红柳条作筷子,向上寺喇嘛借了锅盆碗盏才吃上饭的,敦煌离城26公里,周围荒无人烟,需要购买生活用品或求医问药,他们必须靠自己的一双脚奔走于城乡之间的戈壁沙海。

这个期间,常书鸿家庭也发生变故,曾经和他共患难的妻子受不了敦煌的苦离他而去,为此,常书鸿也差点倒在沙漠之中……妻子的出走严重打击了常书鸿的坚守敦煌的信心和决心,然而,常书鸿想到莫高窟里面的文物,这些民族艺术宝库已经经不起再次的洗劫了,常书鸿经过饱受煎熬的思考后,再次选择敦煌,选择了莫高窟。

虽然这些打击常书鸿都熬过去了,但新的难关接踵而来:1945年,才开展敦煌保护工作才一年多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突然传来了国民政府要撤销研究所通知,常书鸿濒于绝望之际,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随后,跟随他一起坚守的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也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而常书鸿依然留了下来,并又一次默默发着坚守敦煌的誓言。

常书鸿凭着他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他的坚守带来的成果也是可喜的,敦煌周围的树绿了,石窟也得到了保护,他带领着工作人员一起临摹壁画,这些壁画后来很多用于展品展出,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

还记得前些日子河南卫视播出的《水下飞天洛神舞》的精彩片段吗?其部分灵感就是源于敦煌里的“飞天”,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个个都画着“飞天”,她们在佛经中称为“传音神”,她们在天国晴空中往来飞翔,奏乐、散花,衣带飞扬,裙裾摇曳,美丽而动人。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些优美的画面,正是常书鸿等人的功劳啊!

要说在敦煌苦不苦?累不累?常书鸿在《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中提到,来敦煌之前,于右任曾对他说:“这是一个不易久居的地方,所以我要艺术家去担负久常的保管工作。因为只有爱好艺术的人,能从富有的千佛洞历代艺术宝藏中用安慰与快乐来抵销孤僻生活中的苦闷。”

我想,但凡信心有点动摇的人,听到这话都会有退缩的心理,更是亲身上阵了,作为一个此前生活条件还算舒适的海归,来到这样一个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的地方,可以找出千百样理由让自己放弃坚持,但是常书鸿硬生生地将这些苦吞下肚子,默默守护了敦煌五十年。

逞论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常书鸿坚持下去?常书鸿在自传中说:“当我一来到这个千佛洞,我就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似乎已经与它们融化在一起了。我离不开它们。”

与其说是敦煌的艺术之美吸引了常书鸿,不如说是常书鸿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对敦煌的艺术爱不释手,这份执着他一次又一次地顶住了难关,坚守住了敦煌。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赞他:“常书鸿太了不起了,献 青春献终生,整个敦煌就是他,他就是敦煌。”

确实,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一个为中国千年宝藏操碎了心的先生!

常书鸿和王圆箓,一个拼命保护,一个肆意破坏,他们鲜明的对比更是显露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背景——一个全新稳定发展的中国能给人们带来活力和底气,尊重生命,也会越来越重视文化、人文的保护,而一个没落腐败的王朝只会漠视百姓,无视一切文化。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常书鸿之后,有如段文杰、樊锦诗等人继承了他的衣钵,替国人守护着敦煌这座文化瑰宝,而我们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会将他的衣钵香火一直传承下去,保护着敦煌,保护着世界文化瑰宝。

《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是常书鸿为敦煌奋斗的一生,也是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永不言弃、永不妥协的励志人生,同时,也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