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四川合川县,“蒋诚!蒋诚!”一群人拿着一份报纸来到蚕桑地里找人。一个约摸六十岁的老头直起身说:“我就是蒋诚,你们吵吵什么?”

只见其中一个领导模样的人,紧紧握住蒋诚的手:“老人家,您辛苦了!”说着便将手中的报纸递给了蒋诚。蒋诚的家人接过报纸一看,是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蒋诚不止当过兵,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甚至还曾在上甘岭战役中以一人之力歼灭四百余名敌人,用机枪击落一架飞机,荣获志愿军一等功!

可他从来没有告诉过大家,甚至自己的亲人。要不是这份报纸,只怕大家还当蒋诚是个育蚕技术员呢。

说说他的战绩:蒋诚在上甘岭战役中曾坚守阵地七天七夜,以重伤之躯,歼敌四百余人,还击落了一架敌机。听起来多么像那些电视剧中的神话桥段。

也许是编的吧?不,这是真的。下面笔者就带大家回顾一下那段战争

蒋诚出生于1928年,那时候,连年战乱,加上生活贫困,让年幼的他既体验过了替别人劳作的辛苦,也体验过了乞讨的滋味。蒋诚说:“那时候家里只有两间房,两亩地,一头牛。没办法啊,要是不出去替别人打劳工,怎么能够养活全家七口人呢?”

时间一转来到1949年12月,共和国刚刚成立不到2个月,抗美援朝战争一触即发,21岁的蒋诚毅然决然选择参军,决定保卫国家。蒋诚说:“没能像其他革命先辈那样,十几岁就投身保卫国家的战斗,我很是惭愧,现在开始,也不晚吧。”

蒋诚虽然只是个刚入伍的小兵,但是他在几次战斗中奋勇当先,又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刻苦,慢慢地就被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

1952年11月,蒋诚所在的92团奉彭德怀的命令赶往支援上甘岭。11月8日,部队正式到达上甘岭。

那个时候,上甘岭537.7高地,在双方多日的火拼下,已经残破不堪,没有一棵树,一根草。美军发射的燃烧弹,把一切露在地表的东西都烧成了黑炭。所到之处,目光所及皆是岩石。

美军正一步步逼近上甘岭。要不是蒋诚所在的92团及时赶到,只怕之前负责坚守此高地的四个连、所剩下的24个人也坚持不了多久了。毕竟他们已经连续11天断水断粮,又经过了多日的浴血奋战。

得知92团已到达上甘岭的消息,彭德怀下达命令:“11日正式发动反击!”在这仅剩的几十个小时休息时间,蒋诚和其他人也没有闲着,搬走战壕里战友们的遗体。架好机枪,建筑好防御工事。

随后,各连各营按照部署,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蒋诚所在的营被安排到了阵地的最前沿,蒋诚就那样端着一挺机枪,匍匐在只有一个簸箕(扫把)那么宽的阵地里。

战斗很快打响,美军的一梭梭子弹,一枚枚燃烧弹不断的向上甘岭533.7高地倾泻而来,我志愿军也不甘示弱,用猛烈的炮火回击。

战友们一个个牺牲,蒋诚回头一瞥,看见众多战友的尸体就躺在战壕里,心里没有丝毫害怕,反而充满了愤怒,将怒火全都发泄在对敌人的攻击上。

蒋诚手里的那把机关枪可不是一般的机关枪,那是一挺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每分钟约能射出100发子弹。

蒋诚虽然很愤怒,但依旧没有丧失理智。他知道若是一味地将枪弹打出去,很快便会陷入弹药紧缺的状况。所以他采用了短点射的方法,即看到一个敌人射出一枚子弹,这样就使得这挺重机枪有了超长的火力持续性。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开始在蒋诚头上盘旋,很明显,蒋诚被敌人发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诚就在那只有簸箕宽的阵地里,与这架敌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不能躲,他也躲不了,因为阵地就这么大。这场战斗不是飞机死,就是蒋诚亡。

蒋诚回忆说:“那个时候飞机在我头顶上时,我就对准了头顶上打;他飞到我斜上方时,我就把枪对准斜上方打。”

敌机投下了一枚炮弹,在蒋诚不远处爆炸。落地后爆炸高速旋转的弹片,毫不客气的将蒋诚的肚子划出了一道特别长的口子,蒋诚的肠子掉了出来,蒋诚没有犹豫,直接把肠子塞回肚子里,又接着端起机枪向飞机开火。

蒋诚说:“这算什么?当初黄继光曾经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我这不就是一点肠子掉出来了吗?”

终于,蒋诚逮住时机,对着飞机从机头到机尾,就是一顿扫射。敌机很快冒着浓浓黑烟就坠了下来。蒋诚又凭着意志力继续战斗下去,直到体力不支晕倒在阵地上。

醒来后的蒋诚发现自己躺在医院。在此战役中,蒋诚因为“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的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路线……”而荣获一等功。

1953年,志愿军政治部发出了一份立功喜报:“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1955年,蒋诚随部队回国,回到家乡,他只带了很少的东西,除了随身换穿的衣服,袜子外,就只有一条毛巾、一块肥皂和布票16尺。对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的荣誉只字不提,至于那些奖章,他早已锁进了盒子里,很少有人见过,在他身份曝光之前,也就是他的亲弟弟蒋启鹏见过一次,就这样,深藏功与名的蒋诚,安心地当起了农民。

家人都以为蒋诚只是去部队当了几年兵,也打过仗,然后就回来了,对于他所获的荣誉却一概不知,因为,蒋诚从来没跟自己的妻子和子女讲述过他的战功。蒋诚的儿子蒋明辉告诉记者“爸爸的奖章我看过,但没见过军功章呀,都是纪念章!”蒋诚的侄子蒋仁先回忆说“我晓得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但是不晓得他立过那么大的战功。”

当年采访蒋诚的记者注意到,从他1955年复员到1964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其履历是空白的,蒋诚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当农民!”原来,蒋诚回来后,从未找过政府的任何部门,完全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务农,政府部门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按照部队的规定,复员后,应该颁发给蒋诚一份“立功喜报”,然而,由于当时部队弄错了地址,在合川县兴隆乡并没有找到蒋诚,这个立功喜报被退回了县里,也导致这份“立功喜报”迟迟没送到蒋诚的手中,就这样,蒋诚默默无闻地务农了10年。

然而,生活还要继续,蒋诚的家实在太穷了,这个倔强的老人从未以“功臣”的身份找过政府,为了生活他想尽了办法,最后,他重操起年轻时蚕桑养殖技术,来改善生活。

1964年,蒋诚凭借过硬的蚕桑养殖技术,来到隆兴县从事蚕桑养殖工作,帮助乡亲们创收。蒋诚每天雷打不动,5点,就揣两个馒头出门,一直到晚上10点、11点才回家。有时候赶上蚕茧回收季节,他甚至连家都不回,直接寄宿在别人家中。

妻子陈明秀心疼地说:“家里条件差,也没有手电筒,他每天回来那么晚,经常摸黑走路,有一次掉到坑里,把脚指甲盖都踢飞了。”

因为当时蒋诚一心一意投入在蚕桑养殖上,很少回家。以至于小儿子蒋明辉认为他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1983年,乡里决定修路。蒋诚主动请缨当领导者,来带领大家修路。可未曾想,路修到一半,大家都没钱了。蒋诚沉默良久,连抽了好几根烟。以个人名义去贷款,把路修完了。

1991年,蒋诚来找小儿子蒋明辉,把当年贷款修路一事告诉了他。蒋明辉心感不妙,问父亲贷款了多少钱。蒋诚说:“当年借了本金一千多元,现在加上利息应该有两千四百多。”

才刚刚工作三年的蒋明辉,眼前一阵发黑。2400元,我工作了三年,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攒下了一千多元。

没办法啊,蒋明辉叹了口气:“父债子还。”为了还掉贷款,蒋明辉不仅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还到处找人借钱。那时候,蒋明辉和女朋友谈恋爱已经三年了,正在攒钱结婚呢,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蒋明辉为了帮助父亲还债,只得忍痛割爱把房子卖了,那时候房子也不值钱,仅仅卖了400多元,又借了一部分钱,才将父亲遗留的贷款换掉。

因为这笔两千四百多元的贷款,他险些连婚都没有结成,卖掉房子后,他只能住进集体寝室,一开始,女友对他的做法不理解,直骂他“傻脑壳”,后来,经过蒋明辉解释清楚后,女友被这个重情重义的人感动了,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结婚后,因为蒋明辉没有房子,最初只能住在女方的家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蒋明辉做了上门女婿。

父亲是抗美援朝的一等功勋,儿子不但没借上什么“光”,还要替父亲巨额“贷款”,自己不小心成了“上门女婿”,这件事要是说出来,估计很多人都不能相信。

蒋明辉用了8年时间才陆续还清父亲的贷款,对于“父债子还”这事,蒋明辉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的父亲。多年后,有人问起这件事,他的回答依旧是“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1985年,蒋诚的大儿子蒋仁军参军。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他永远只写了一句话:“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要为人民服好务,家里一切都好。”

上文中不是谈到了志愿军政治部给蒋诚的家人发出了一份庆功喜报嘛。

其实那份喜报早在1953年就已经寄出,只不过当时的人错将蒋诚家乡“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下面的工作人员拿着喜报,到处找人,没找到,才导致那份喜报被八区退回(上文中已提到过)。

若不是,在1988年,后来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蒋诚获得一等功的喜报,联想到自己的学生蒋启鹏(蒋诚的弟弟),又想到他学生曾经说过自己的哥哥(蒋诚)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决定试一试,找人把这份已经尘封了36年之久的喜报送到蒋诚家中。

只怕蒋仁军、蒋明辉永远也无法理解父亲蒋诚对党的深切感情。

当时合川区有位工作人员还感叹了一句:“真没想到,抗美援朝战役中的一等功功臣居然就在我们身边。”后来有人去采访蒋诚。已经90岁高龄的蒋诚容易忘记事情,但是说起当年在上甘岭的战役,他依旧滔滔不绝。

有人问蒋诚:“您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但是为什么从来不告诉家人,自己获得过一等功?”

蒋诚说:“这有啥的,战斗中多打几个敌人。回家就要为人民做贡献。都说我在上甘岭战役中获得一等功,这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比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我眼不花,耳不聋,腿脚还可以。还能参加工作养活自己,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蒋诚在蚕桑站一直没有落编,干得是临时工的活,工资待遇也按临时工的标准,一直到1988年,快要退休的他,在《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被发现后,引起了上级单位的注意,最后给他解决了身份问题,享受“享受全民职工待遇”,工资定为80元,此时距离他在上甘岭立一等功的时候已经过去了36年。

在这30多年里,无论家里如何困难,无论遇到什么难事,蒋诚都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也没有向组织透露过自己的一等功身份,他以一个农民的身份默默地辛勤工作,当国家和集体需要的时候,他能挺身而出,教人养蚕技术帮百姓致富,甚至为村子举债修路。

他没给组织和国家添任何麻烦,子女们也没借到他什么光,反之,他还因为修路为儿子留下了一笔“巨债”。

像蒋诚这样获得过极高荣誉,家中生活贫困、却从不肯向找组织帮衬一下的革命英雄,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在抗美援朝朴达峰阻击战中,以一己之力,杀敌100多人,立下特等功的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负伤后,复员回来也默默地务农了30多年,直到邓小平和秦基伟出面才将他找了回来,世人才知道此事。

此外,还有二等功臣刘祚坤,曾受朱德元帅接见,但他复员后(1956年),谢绝组织的安排,直接回家务农,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直到孙子当兵遇到了问题(1998年),他才拿出证书和勋章证明自己的身份,此时已经42年过去了……

像蒋诚、柴云振、刘祚坤等这样的“不慕功名”的英雄有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看着英雄们那些军绿色的衣服,生锈的奖章和泛黄的档案中,我们能够看见他们那颗始终向着党、向着人民的初心。

笔者想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实,老兵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抗美援朝的精神,薪火相传,他们最大的愿望并不是希望自己长寿,而是期望这些“最可爱的人”能够永远活在人民和民族的记忆中,成为红色基因的印记。

正如像众多的老兵所说的,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英雄,真正英雄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是这些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这些老兵只是替战友好好地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的辉煌,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后记:如今,蒋诚老人依然健在,只要国家需要,他依然起着先锋带头作用,在他87岁的时候,为了支持村里发展油橄榄种植项目,他在全村带头将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并且自告奋勇做其他村民的劝导工作,由于他在村中威望极高,使得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对于老兵来说,“国家”二字是永远高于一切的,如今蒋诚已经90多岁了,依然健在,先后人选“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老兵不死,奉献永在!英雄们选择隐姓埋名,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向抗美援朝战役中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