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授衔仪式,其中最瞩目的就是十大元帅的授衔仪式了。毛主席亲手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递给到场的元帅,这些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终于收到了应属于的他们的最高荣誉。

我们一直说十大元帅授衔仪式,想必不少人都以为十大元帅全部到场参加了吧。其实不然,十大元帅仅有七位亲临现场。如此重要的时刻,毛主席亲自授衔,还会有人缺席,这三人分别是谁?他们为何缺席授衔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军为何要进行授衔工作?

1950年7月4日,时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在中央军委会议上说:“总干部管理部准备进行军衔、奖励的准备工作。”这一消息传出来,立刻引起大量讨论。有人说咱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应该官兵一致,这样搞是违背革命军队初衷的。

情况确实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前除非有特殊需要,很少有军官被授予军衔,因为革命军队自创立起就倡导官兵一致。部队中只有职位,没有军衔,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二十多年。突然要改变,一些早期参与革命的同志一时无法接受也正常。

尽管有人反对,但解放军军衔制度的确立、高级军官军衔的评定工作,仍在罗荣桓的指导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9月份朱德也在会议上提出:“建立军衔制度,尽量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衔标出来。”

为何当时解放军重要将领都提倡军衔制度?因为军衔制度是军队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一支现代化军队,如果没有军衔制度,一方面不利于军队管理,另一方面没有晋升渠道难免会影响基层士兵积极性。

当时军队还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没有军衔的情况下,部队协同作战时如果上级没有明确指定指挥官,非常容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或者争抢指挥权的事件。这件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常出现,因为朝鲜部队是有军衔制度的,而志愿军没有,这就导致有时候志愿军不方便争取战役指挥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军衔制度也不利于军队对外交流。抗美援朝胜利后,志愿军军官与美军军官共同出现在谈判桌上,由于志愿军没有军衔,首先在气势上就低了一些,以至于每次谈判时都要给代表安排一个临时军衔,这些军衔在谈判结束时就失去了意义。从各个方面看,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授衔工作一波三折

解放军授衔工作的工作量极为庞大,新中国成立早期是我国兵力最多的一个阶段,由于抗美援朝战争打响,1951年解放军总数达到了627万。总干部管理部要从这其中选出从尉级到将级共计数十万的军官名单。这项工作从1952年开始,持续三年才彻底结束。

即便花了三年时间,授衔仪式举办之前还是出现许多问题。按照最初总干部管理部制定的工作计划,这项工作应在1955年8月1日之前完成,各级军官的军衔都要经过批准,以便于在8月1日授衔仪式准时进行。但由于数量过于庞大,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仍未能如期完成,罗荣桓更是在此期间过度工作导致病情恶化。

总干部管理处在请示上级之后,决定将授衔工作分批进行,将帅级军官的授衔工作在8月1日前完成,校尉级军官的授衔工作尽量赶在10月1日前完成。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哪怕仅是将帅级军官的授衔工作,也到了9月初才正式完成。将帅级军官授衔工作进展慢是因为容易产生争议,导致工作很难进行。

就拿毛主席来说,他的军衔评定工作是最难的。新中国军衔制度是参照苏联军衔制度订制的,当时元帅军衔分为大元帅和元帅,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就是大元帅军衔。1955年初中央军委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人一致决定毛主席应该被评定为大元帅军衔。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直接拒绝了他们的提议:“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毛主席不当大元帅众人并不意外,不过这件事仍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社会各界都认为毛主席应该是大元帅军衔。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时,各界民主人士纷纷发言,认为毛主席对于军队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军队中也享有崇高声誉,于情于理都应该授衔大元帅。当时有人提议对此事进行表决,不过刘少奇拒绝了。

会上有人说:“我们人大作了决定,他有什么办法?”刘少奇说:“人大当然可以做决定,不过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参会人大代表听到这里,只好作罢。

不久之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主要议题就是将帅级的军衔评定。会议上众人再次提到毛主席的军衔,毛主席说:“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到这里,毛主席的“大元帅风波”才算是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上毛主席对刘少奇说:“你也在部队,你也应该评元帅!”

刘少奇摆了摆手说:“不要评了,我现在不在军队工作了。”紧接着毛主席又问邓小平和周恩来,两人纷纷表示如今都已不带兵,就不需要这个军衔了,原本拟定的13名元帅至此剩下10名。

大将军衔也是,总干部管理部原本定下14人为大将,经过此次会议,已经离开军队的军官都也退出了评定工作,大将名单上剩下10人。看到这些人纷纷退出,毛主席说:“依我看呐,现在在地方上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定军衔为好。”

不仅邓小平等人不愿意被评为元帅,其他人对于元帅也是“抗拒”的。罗荣桓知道自己也将被评为元帅后,回到家中对夫人林月琴说:“要给我元帅军衔,我不能接受。”他认为自己参加革命时间短,对革命的贡献也不如别人多,如果硬要把他评定为元帅,他会十分愧疚的。像罗荣桓这样的人有很多,叶剑英元帅、许光达大将也都认为自己的贡献配不上军衔。

不过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像这几位一样高风亮节,不在意自己军衔的。就有一些同志认为自己的军衔被评低了,他们认为评定军衔就是论功行赏,因此有不少同志给军委写信要求更高的军衔。毛主席听说后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有一位老同志,他很早时候就参与到革命中,为新中国建设立下许多功劳。但评衔结束他看到自己仅是中将军衔,极为不满,直接找军委领导提意见。罗荣桓听说后,亲自找这位同志做思想工作,告诉他评衔不是论功行赏,给他评中将军衔是组织讨论过的。经过罗荣桓的开导,这个老同志的“怨气”才完全消失。

可见评衔工作的难度之大,不仅要给出名单,还要考虑老同志们的想法,这是一件好事,不能让老同志们寒了心。

元帅名单与大将名单都经过了多次调整才确定下来,对于其他将级军官的军衔评定也在军委反复斟酌下确定。9月15日,《将级军衔名册》经中央审批后,将级军衔评定工作至此结束。全国各地的授衔仪式都陆续举行,9月27日中南海也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为新中国十大元帅、十大将领授衔授勋。

三位元帅未能到场

9月27日下午四点多,参与授衔的元帅们陆续抵达中南海怀仁堂。朱德最后一个到,陈毅一看朱德到了,连忙呼喊:“我们的总司令到喽!”众人一阵寒暄。文章开头我们提到三位元帅未到场,他们分别是叶剑英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并非他们不重视此次授衔,而是事出有因。

1955年授衔仪式之前,叶剑英元帅被派往大连主持抗登陆演习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哪怕是毛主席亲手授衔,他也不能离开半步。

林彪元帅和刘伯承元帅未能到场的原因是,两人正在青岛养病。

林彪元帅作为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身体一直都不好。抗战中林彪受过许多伤,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抗战初期有一次被晋绥军一个士兵误伤,这让他落下很严重的病根,以至于建国后他都很少在外面活动,经常在家里安心养病。授衔仪式时,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长途跋涉前往北京,因此未能出席。

刘伯承元帅也是一样的,他戎马一生,身体各方面的问题都很严重。也正是因为身体原因,刘伯承才主动请求离开一线部队,转而创办了南京军事学院。在青岛养病的他听到授衔仪式非常激动,可身体上的状况同样不允许他从青岛前往北京,只能等后来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授衔仪式结束后要在《解放军画报》上刊登十大元帅标准照,可这三人不在,这可急坏了当时的总编辑王冰。在授衔仪式举行前几天,王冰派出资深记者柳成行前往青岛为林彪和刘伯承拍照。

接到这一任务,柳成行自知事关重大,带着王冰交给他的三枚勋章以及元帅军装马不停蹄地前往青岛,一路上他都在想怎样才能派出元帅的英姿。柳成行第一站来到刘伯承元帅这里,当他看到刘伯承元帅换好衣服走出来时,此前的担忧都烟消云散,穿上元帅军装的刘伯承精神抖擞,像是换了一个人。在刘伯承的配合下,柳成行的第一个任务顺利完成。

很快柳成行有来到林彪住处,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察林彪,不像别人说的那样林彪看起来病恹恹的,反而有些神采奕奕,根本不像生病的样子。不过在拍照这件事上并不顺利,林彪怕光,在青岛的住处的窗子都由两层帘子挡着。林彪不同意拉开帘子,拍摄工作一时间很难进行。最后还是林彪夫人来劝说,林彪才拉开帘子,在靠近窗户的沙发上拍了一张照片。

至于叶剑英的元帅照,并没有关于拍摄人的记载,不过还是如期出现在报刊上。至此十大元帅的授衔工作圆满完成,不过全军的授衔工作还是持续了很久,直到1956年下半年才结束。

授衔仪式为新中国注入一股新活力

授衔仪式后解放军形象焕然一新,军人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职业,不少小孩都吵着长大后要去参军。参加授衔仪式的军官对部队归属感更强了,同时军衔制度对部队里的士兵也大受鼓舞,解放军的整体面貌在建国后达到了新高度。

开国少将张文碧曾回忆说:

“换上笔挺的马裤呢军装,扛上金灿灿的肩章,不仅我们自己感到像换了个人似的,人民群众也有刮目相看的感觉。在授衔后的一段时间里,只要街头一出现着新式军装,佩戴军衔的指战员,马上会引来众人的目光。”

军队形象提高连带着军人形象也提高了,一时间与军官结婚成了最时髦的一件事,社会上关于女性择偶出现这样一句话:“一军官,二工人,三干部,四农民。”可见当时年轻军官在婚恋市场上多么抢手。

新中国的授衔仪式震惊中外,其中最让外国人震惊的就是将帅军衔中有12名获得者是残疾人:眼睛伤残的刘伯承元帅,只剩下一只手臂的贺绍辉、贺炳炎上将……

相较于军衔高低,这些伤疤才是他们最高的荣耀,这是他们为中国革命奋斗的最好证明。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的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