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何时,挑战公众底线成了我堂堂中华饭圈的常态!

其实你们可能都不知道我中华饭圈可是源远流长的一种图腾式的民族基因文化,可为什么会从一种文化变成如今的一地鸡毛呢?

今天我会在更高纬度用6个不同的时段粉丝文化演变给你梳理清楚,原来真正的问题都藏得很深,是我们肤浅了!

在正式开始之前,还是需要温馨提示,今天的内容有点烧脑,特别是到了后面部分,系好安全带我们就发车了!

我是蕉爷,经常会给你提供一个全新角度看深度稀缺内容的硬核男人!

1. 追星狂热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高举双手、为偶像打call的粉丝文化,并不是现代文化独有的,自古就有之,而且那时粉丝们的疯狂程度不比现在差。

比如,古代形容男子貌美的成语“看杀卫玠”和“貌比潘安”,我们就拿两位当时这两个“顶流”举例吧。

卫玠,晋朝美男子,才华风度都属一流,自小他所到之处就一定会被人瞩目,所以他常常要从围观的人群中奋力脱逃,时日一久,原本就体弱多病的他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乃至最后还英年早卦了。

另一位男神潘安在受欢迎程度上就更甚了:据小道消息说他年轻时,驾车走在街上,即便老妇人都为之着迷,古时候的师奶杀手。而那些仰慕他的女子往往把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每当他回家之时都是满载而归,整车都装满了瓜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追星和粉丝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只不过,经过多年的媒介和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艺能”也在起着肉眼可见的变化,进而在不同类型的人群之间引起了不解和冲突。

好像在93年由赵丽蓉、蔡明和郭达表演的央视小品《追星族》中,就生动鲜活地展示了三代人对于明星的不同理解:代表老一辈的奶奶对各式各样的追星词汇充满了误解,她以为“四大天王”和托塔李天王一样是神明中的一位;“追星族”是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当时的流行曲《星星点灯》是评戏的一首……如果说奶奶只是误解,那父亲又怎样呢?父亲对这类追星文化充满反对,认为对于明星的过度迷恋影响了女儿的学业成绩,明令禁止了女儿的某些追星活动,闹得很不愉快。

无独有偶,几乎同时期的喜剧《我爱我家》中也有《心中的明星》这一集,讲述了家里最小的女儿贾圆圆沉迷张国荣无法自拔,从而在家庭中引起了冲突。

这样说吧,八九十年代以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为首的明星文化强烈冲击了刚刚开放不久的内地,使得以上场景在千家万户上演。这种有别于古代卫玠、潘安式的明星当然是近代才出现的产物,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引起不小的动摇。

2. 偶像=意识形态

如果你这真要搞明白这在几代人中的冲突要从何而来,首先要明白我们现在口中所说的“明星”究竟为何物。

我简单的给你快速梳理一下:

19世纪末,电影产业开始,在好莱坞以一位漂亮的女演员佛罗伦萨·劳伦斯为代表的电影明星正式诞生,而劳伦斯后来也被追封为“电影明星的始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过多久,随着唱片产业兴起,以摇滚乐为标志的流行音乐文化出现了,娱乐产业越来越丰富,这批是跻身明星之列的第二梯队。

随后电视的普及,电视明星、摇滚歌星、电影明星纷纷冒头亮相,而一个个庞大且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的产业也都逐渐成型,人类正式进入一个全民娱乐时代。

但问题来了,这是西方明星的演变史,人家早就这样习以为常了,在中国,为什么直到很晚的八九十年代,依然会有老一辈把明星偶像视为洪水猛兽呢?

答案是因为中国的偶像发展史与全世界不同,这就是解剖我们今天这个话题第一个要解析的根本原因!

中国自建国以来明星就并非是稀缺,从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战士王成,到频频在荧幕上出现的歌手贾世骏、郭兰英,都完配“明星”的称号,但第一个有着稳定“粉丝群体”的明星,可是另外一个人,而且我们都很熟悉:雷锋。

这是第一个明确“向他学习”的全民偶像,当年应《中国青年》杂志社之邀,毛主席挥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也成为“学雷锋纪念日”。此后雷锋的一身军装的标配的国潮。这也是在80年代港台明星“入侵”之前,参与度最高的一次“追星”和规模最大的一个“粉丝团”。

虽然它没像西方有以娱乐产业为根基的追星运动,但我们的这场运动同样是利用了报纸、广播、电视和电影等传播媒介去打造的。

不过雷锋之后的第二个全民偶像,则马上与娱乐产业接上轨了,这是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集体主义的退潮和向个人的回归,这位全民偶像说的就是邓丽君。

3. 邓丽君的歌,费翔的颜

在电影芳华里有这么一段,文工团,女兵萧穗子正和她的朋友们在房间里偷偷试穿着从广东买来的新式衬衣和紧身牛仔裤。这时突然传来了敲门声,原来是文工团小号手陈灿,他带来了一个比砖头还大的黑色录音机,神神秘秘地把一盘磁带放进收音机,按下开关键,一段甜美温柔的歌声传了出来,这首歌就是邓丽君的《侬情万缕》。

在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和红歌,软绵绵的情歌都具有“腐蚀性的作用”。为了随时警惕这种来自敌对势力的蜜糖陷阱,当时还特意出了一本叫《如何鉴定黄色歌曲》的描述书!

所以当年邓丽君的歌都被鉴定为黄色的禁歌,但什么叫越禁越火,你是懂的!

后来随着电视由黑白到彩色的递进,全国老百姓开始接触到综艺。也正是这个时候,百姓生活需求激增刺激了娱乐产业在大陆的发展、人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语境下的明星和偶像概念。

这时出现了另外一个现象级的代表人物,1987年,台湾的中美混血歌手费翔在回大陆探亲时主动联系了电视台,作为台湾歌手代表登上了当年的春晚表演来宣传两岸联谊。虽然具有政治色彩,费翔却因为俊美的形象和帅气的舞蹈动作,像“熊熊火焰”温暖了亿万女性的心窝,一战被封国民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邓丽君的歌声代表着私人情感的回归,那么以费翔为首的明星偶像则开始以面容示人,把听众和观众结合在了一起。人们喜欢偶像的歌,更开始了喜欢他们的颜,明星第一次和“性吸引力”联系在了一起,这种风潮一旦开了头,接下去就势不可挡了。

4. 打死都要见刘德华一面

90年代,港台明星开始涌入大陆,小虎队、四大天王、张国荣等明星在民间,尤其是学生群体中扎根发芽,一时间“追星”成为新的时髦。这也就出现了开头所描述的那一幕,老一辈对此无法理解,但年青人却热情难退。

那时候的粉丝不像现在,并没有左右明星的“生杀大权”,他们只能选择接受娱乐公司所营造出来的形象。粉丝也还未能形成规模化的、有组织的群体性力量,他们可能会购买磁带光碟,但是能在当面见到明星的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只能叫“受众型粉丝”。

这时最典型的一件事肯定是07年的杨丽娟事件了。

这或许是一个受众型粉丝的极端案例。她是刘德华的超级粉丝,父亲为了实现女儿能见到偶像的愿望,不惜卖房、卖肾,直到2007年3月26日在香港跳海自杀,而这件事也把“追星”推向了舆论顶峰。

可以说,那时候的明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他们高高在上,接受粉丝的顶礼膜拜。

在那之后,内地的电视台,娱乐产业逐渐成熟发达,手机短信、电脑网吧在大城小镇普及开来。也正因为这些变故,选秀节目有了群众和物质的基础,并逐渐生根发芽,也正是这个阶段,“粉丝”这个群体开始形成,并慢慢呈现出其疯狂和能量。

5. 粉丝决定偶像命运的时代

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哦,什么是选秀节目?很多人其实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让大众最能接受,感觉相对公平能成为明星的渠道,虽然尽管里面还是有很多道道

所以当年在《超级女声》有一个环节叫的家长寄语,那屏幕上一个个生涩且口音浓重的面孔,这种超真实让大家非常的有代入感,看台上如此平凡的你,你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所以一下子成为了当年青少年追梦的现象级IP

神奇的事发生了,一个改变历史的节点出现了!

投票机制诞生了,而有着为某个选手谋求胜利的目标,一个个巨大的民间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他们就是所谓的“饭圈”和“粉丝团”的雏形。

的确,现在看来《超级女声》在那个年代也的确让饭圈第一次登上社会舞台。只要你有一部手机,所有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手,投出你宝贵一票。

“凉粉”“玉米”“盒饭”被粉丝团用以冠名,以显示和偶像之间的亲切感。一时间,你是“玉米”还是“盒饭”,“凉粉”还是“蜡笔”,成为人们身上的一张张标签牌。

而随着这一套粉丝话语系统堆积,资本市场开始挪动庞大身粉丝经济开始诞生其雏形。

由于明星与粉丝间的距离蓦然地拉近,粉丝们也就不再担心见不到自己的偶像。由于选秀节目需要粉丝的投票,那么拉票会、歌迷会也就三天两头举行,甚至还可以有和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超女的年代,是小灵通、动感地带、短信和话费这些关键词为主导的年代。而《超女》在这里添了一把火:短信投票制。

这种有别于传统选举的投票制度让观众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力量可以影响到台上选手的去留。

在这种情形下,疯狂粉丝不遗余力地用手机投票,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乃至自掏腰包拉住身边的路人,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

这种看似“民主”的投票方式,但粉丝与偶像的排序关系开始改变。这也就是后来为人熟知的“饭圈”的雏形了。

6. 资本给粉丝挖的“投钱黑洞”

随智能手机普及,是各类社交app的出现。后来微博的“加V认证”更是在网上直观拉近了粉丝与偶像的距离,“话题标签”使粉丝能更容易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从前需要靠短信、电话沟通、线下集会的活动如今在网上就可完成,成本大大降低。

在明星粉丝极端事件中,粉丝和偶像的关系更变得开始向粉丝那边倾斜的趋势。

到2013年,随着TFBOYS的出现,养成系偶像的战线正式开始,粉丝甚至可以像“亲妈”一样看着他们一路从小长到大。

粉丝们会在舞台前热情应援,形成偶像的后援团。而付出到回报这条线,早就和过去不同了,粉丝在偶像身上投入的金钱、时间和物力是和他们最后所收获的东西直接成正比的,只要你付出得足够多,你就可以和自己的偶像见面、握手甚至获得合影的机会。

除了以上这些,揭开今天所有大谜团的最终核心来了,因为如今饭圈为追星还衍生出一种完善的分工架构,摄影组、数据组、文案组、控评组、反黑组等分工明确的任务组别。基本上可以直接代替明星工作室的全部职能,并且还经常发生与偶像工作室闹矛盾,抢工作等情况!

如果在说超女时代是粉丝可以决定偶像的去留,那饭圈架构到了这个阶段,她们已经可以直接夺权,控制偶像!

没有长时间的流量维系,没有粉丝团的应援,再牛的偶像很快也会暗下去被下一波流量覆盖。在这种漩涡中,身为明星的只能妥协!

但我在这里恐怕要消极的说一句,作为这个畸形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圈可能不会消失,但即便如此,我们要用尽全力的去消亡他们的那种无底线与疯狂!

如果你跟我一样,都喜欢那些埋得很深的事物暗面,关注我,我是蕉爷,一个只做深度稀缺内容的硬核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