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起香港,我们一般会想到夜景迷人的维多利亚港、车水马龙的铜锣湾、以及美食天堂尖沙咀。想到美艳大方的港姐,盛产佳作的TVB、以及街头巷尾的古惑仔。但是,繁华背后,无人所见之处,却充满了香港人为了生存的辛酸。

劏房棺材房是常态,三十万人穷尽一生也买不起房

二战以后,香港作为世界贸易中转港口,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强势跻身亚洲四小龙。与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香港想要当一把“淘金客”,在香港这块宝地上发上一笔财。

可是,“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来香港容易,在香港安家却难。香港本就是一个弹丸之地,但是这些年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赴港求职,使得香港一度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地少人多,房价飙升,如今的香港中心地带,房价已经飙升到了五十万一平,很多人奋斗一辈子,不吃不喝也难以买起一套房。于是,为了生存,香港人民的建筑天赋便渐渐地被开发了出来。

在香港,有很多的高楼,但是这些高楼并不是像摩天大厦那样的繁华时尚之处,而是又细又高的“牙签楼”以及密密麻麻的“鸽笼”。

为了能够容纳更多人居住,这些楼多在30-40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70层,而且一般不考虑楼间距,采光度,“握手楼”比比皆是。每个房间最多只有三十平米,十五六平米的更是常见,可是,就算是这样的房屋,却还有很多人穷尽一生也买不起。

那这些人要住哪里呢?答案是劏房。劏房就是房中房的意思,将一间正常的房屋分割成多间带有独卫的小屋,每间不到十平米,却也要3000-5000港币的租金。香港的劏房租客有30万,很多人在这逼仄的小屋中,过完了他的童年、少年,以至于结婚后,租下又一个劏房。

30岁的小灵和星涛就是这样的家庭,一家人居住在不到十平米的劏房中,洗衣机、冰箱、电视、书桌、储物柜都堆在一起,马桶就在灶台的旁边,洗一次澡家里就像发了水灾,要是不及时擦就会流到床下的箱子里。

这是他们八年换的第三套劏房,在劏房里,他们结婚,生活,还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小生命。可是小灵却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因为不想让他们永远在劏房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是生活的重担让他们没有办法,无法回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劏房是房中房,很多都没有窗户,通风不好,所以不能炒菜,只能做最简单的蒸煮。但是单亲妈妈阿娥还是选择去外面最便宜的食堂打饭吃。因为家里就算能做饭,也只能在马桶旁边的灶台上做饭。

就算不考虑弥漫的气味,七平米的房间里连一个吃饭的地方也没有,每次都要收拾好久才能腾出来一个位置供女儿坐下吃饭。所以阿娥只能带女儿打好饭去公园草草解决温饱。

天下之大,对于他们来说,竟然没有一个地方容纳他们气定神闲地坐下享用一餐饭。但是至少他们还有一个私密的空间去睡觉,生活。而那些住在“棺材房”里的人,则是真正的没有尊严可言。

棺材房又叫笼屋,房主们将床放成火车卧铺的样子,一共三层,外面再用铁丝网加固。一个七十平米的房间可以放下两百个这样的棺材房。起初这些棺材房是作为移民的临时住所,而如今,香港已经有大约十万人住在棺材房里。这样的房屋,每月还要2000-3000港币。

住棺材房的都是老人居多。年轻时没有攒够钱,老了就只能领着微薄的补助金住在这样的房屋里。有个老人笑着说:“我还没死就已经住在四块棺材板里了”,虽是笑着说,但是笑容下隐藏的辛酸,却是我们难以体会到的。年轻时住劏房,老了住棺材房,这样的生活,让人听起来都不寒而栗,但确实香港真真实实存在的生活。那么,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楼市泡沫愈大,资本炒房愈烈,政府调控房价任重道远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的房价就迎来了大幅度的上涨,也就是香港回归前的十年之间。当时正值英国与我国逐步交接香港期间,我国担心英国政府会在临走之前疯狂拍卖土地,榨干香港最后一丝价值,掏空香港的经济,于是双方签订了一个协议:香港政府每年不得拍卖土地超过五十公顷。

毕竟当初英国殖民香港期间,由于香港离英国太远,英国人想要获利,却又担心投钱不划算,就打起了香港土地的念头,以拍卖的方式出租土地从中获利。

当时的英国人对香港有着不切实际的盲目自信,以为香港永远都会是他们的囊中之物,“租的就是我的”,“借出地的是孙子,租着地的是大爷”,所以只授权港英政府拍卖土地,香港的土地因此没有被卖出去多少,价格也没有失控。

但是当香港要回归这个局面已成事实之后,“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心疼”,以英国当时的观念来看,很有可能会在香港回归之前疯狂拍卖,榨取他们能夺取的全部利益,所以我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来保护香港的土地。

但是这一约束也导致了香港的房价暴涨了20倍,因为市场被强行限制导致供不应求,而且有资本看中了这一机会,恶意炒作想要大赚一笔,导致楼价飞涨,泡沫巨大。

高额的房价催生出不少炒房客,从上世纪到现在,炒房趋势只增不减。香港知名商人刘銮雄的儿子刘炜鸣就曾说,香港房价无法变得良心。因为就算他这一家开发商变得良心,其他开发商也不会便宜,毕竟谁会和钱过不去。刘炜鸣还称,香港的房屋的价值远不只是用来给人居住的,更多的是用来卖给投资者钱生钱的,因此香港楼价只会越来越高。

面对高额的房价,香港政府也是做出了很多努力。香港回归后的第一届特首董建华一上任就提出多项政策调控房价,如著名的“八万五房屋政策”。这一政策是每年香港政府必须修建八万五千个公屋套间,让尽可能多的居民住进有房可住,且申请公屋的等候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建华也是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希望与雄心,为香港居民的住房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楼市泡沫已起,又碰上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价一落千丈。在“八万五政策”前贷款买房的人,既要还贷,房价还贬值,资产瞬间凭空蒸发大半,不少中产因此成为“负产”,直到03年非典过后才得以喘息。

经此一役,香港居民生活状况没有改善多少,董建华还遭受了不少批评。此后历任特首也无力再做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小修小补,治标不治本。

为了楼市回暖,香港只好暂停建屋计划,并限制土地供应,由此一来,楼市回暖经济复苏,但居民的住房问题又得不到保障。香港政府之前颁发的土地政策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脚步,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住房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政府在对于房价调控的方面属实任重道远。

甘住劏房棺材房,为何不放手一搏移居大陆

古人讲“安家乐业、成家立业”,都是先有家再有业,也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到,从古至今,人们对“家”的期盼都是十分强烈的,都希望往后余生,可以一屋二人三餐四季。而要满足这一条件,首先得有一个遮风避雨的房子。有了房子才有家,没有人不希望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香港人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香港一路狂飙的房价,难以申请的公屋,三十余万人只能蜗居在劏房、棺材房中,何谈有家?既然在香港住的条件这么差,这些人为什么不来内地寻求发展呢?毕竟同样的金钱,在香港可能下无立锥之地,但是在内地就能有一个小小的避风港湾。可还是有很多人坚持在香港讨生活。

首先,在香港居住,社会基本福利可以保障平民基本生活。在香港,生病住院不需要担心花费很多,除了支付基本的四十五元的挂号费,如果住院再支付一百一天的住院费以外,其余支出都由政府负担。除非医生要你使用特殊的药物,才需要自费。

如果经济困难,还可以向政府申请免费的公屋居住,虽然等待公屋的名额下来遥遥无期,但还可以同时领取失业补贴。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领取补贴,即生活金,很多年轻时没有奋斗下来存款的人,老了就靠这笔生活金租个棺材房,至少不至于露宿街头。

其次,住在劏房或者棺材房的人,来内地未必有更好的结果。但凡有向光明前进的能力,谁愿意永远陷在泥沼之中。住在棺材房的人,基本就是香港的底层民众。

他们或许疾病缠身,或许年老体弱,或许身有残疾,又或许真的好吃懒做。这样的条件使他们没有向上爬的竞争力,留在香港还能拿到福利保障,但去了内地,也可能处境一样,很难过得更好。

香港竞争激烈,但内地也不遑多让,若能在内地发展起来,在香港也不至于沦落到住棺材房了。香港虽然物价高,生活成本高,但工作收入也高。

在香港,做保安,刷盘子也能月薪将近一万。这个收入水平放在内地三线城市,就能生活的很滋润体面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内地的三线城市,刷盘子,保安的工作根本不可能达到近万元的收入。

更何况,香港底层民众也有很多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要是这些人背井离乡来内地打拼,可能他们还是愿意在香港艰难度日。就像大学生毕业后想要回家乡工作一样,家乡永远是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

当然,也有很多香港人来内地买房置业,但基本都是香港的高收入群体或者富豪。毕竟在香港买个九十平“豪宅”的钱,来内地就可以买大平层或者一栋独栋别墅了。有钱的人,无论是香港还是北上广,都可以随意置业,而住棺材房的那些人,无论在国际都市香港还是内地的农村,都也只能艰难度日。

香港的劏房与棺材房,既映出了另一面的香港,也照出了那三十万香港人的黯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