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所创造的佛教,本质而言就是讲宇宙奥秘,人生究竟。讲到宇宙奥秘、人生究竟,就需要进一步来认识我们的生命。作为凡夫人的生命在宇宙中的趣向呈现出了六种形态,佛教称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佛教宇宙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六道,也称为六凡,属于六个法界;另外还有四圣,总称为四圣六凡。释迦牟尼佛通过祂亲自修证证得无上之宇宙大道后,把宇宙的真理、宇宙的实相向众生宣说,并且看到了众生之最大的苦是在宇宙中的颠倒“生死”。看到了众生在这个世界上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之业,在此期生命终结之后,趣向于宇宙中的六种形态中的一种。如此无始无终,轮回颠倒“生死”。克实而言,如果没有众生六道轮回这一宇宙客观存在,那么佛教的存在就失去意义,释迦牟尼佛也没必要转世下降人间。

在灵性宇宙来看,这个“生死”只是一种相位的转移,其实体或本体并没有消亡。轮回的本体即为第八识阿赖耶识作为种子识的存在。阿赖耶识染净两分中的染分导致轮回之因。众生不停地出入轮回于宇宙的显态世界和隐态世界中,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之间根据其业力而不停地轮转,表现出凡夫的六种形态。

六道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有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三恶道为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作为人类的六识而言,在地狱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天道的众生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能感知到他们的存在。但在因缘成熟时,往往会有超感官地感知到。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不认为有此类众生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之所以把六道中的众生称之为凡夫,是因为这些众生根据各自的业力轮回趣向六种不同的形态之中,或者说处在不同的中阴时空中,他们是被迫、无奈,以不同的生命状态、生命形态不停地在三界之内迁流,实际上是相位转移。这根本之原因是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染分的存在,并视这些染分为“真我”。而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净分、第九识庵摩罗识、第十识阿弥陀,第十一至第十三层识,阿尼米塔、阿尼拉泊雪、阿拉卡丝那三极无相识被蒙蔽,真我即为常乐我净,众生不能证得。因而也就摆脱不了六道轮回之苦。

大圣释迦牟尼佛看到并实证到了这一点,并且以人间佛教的形式广弘圣教。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并以此角度来看待人生,佛教是积极的宗教,是清净、无我的,而并非是消极的宗教。所谓的积极,也即是正面、向上的宗教。而并非如当今社会上把一些消极地对待人生态度的人的行为称之为“佛系”那样,具有消极性。这或许是对佛教的最大的误用。这一误用,也可以看到在中国社会上,把佛梵持明密教大导师薄伽梵 迦罗耶 智及维摩诘初圣祖称之为“居士”一样,也同样是一个最大的误用。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宗下尊《维摩诘经》为圣祖经,而维摩诘更是一位薄伽梵 佛梵持明密教的大导师。显然,维摩诘不是“居士”,而是一位 大圣宝、大僧宝,更准确地讲是一位 薄伽梵 迦罗耶。

佛教是一个积极向上、向善、正面的宗教,可以从释迦牟尼佛对宇宙实相的认识中对于凡夫的六道轮回的理念上得以验证。凡夫此期生命的结束时,根据其身口意三业所作的善恶业,自己决定自己趣向是三善道,还是趣向三恶道。释迦牟尼佛看到了这一宇宙人生的生命现象,因而劝人向善、修持善业可以趣向三善道。对于那些已经或即将堕落到三恶道之中的众生,则加以超拔救度。而对于有圣缘的众生,则教以圣教,修持趣向四圣道,臻至涅槃。这实在是没有比这更积极、更正面、更向上的宗教了。如果世界上人人都学佛的这样的行持,那么人人向善,人与人之间就会和平,人类的战争就不会发生,世界和平就会得到保障。这正是人类最大的期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践行和体现。(V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