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单元和动能引擎。赛迪城市经济研究中心自2016年起开始开展对全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赛迪百强区评估工作。通过长期对中国城区经济的观察与系统研究,在城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城区跃升通道”及两个“城区发展瓶颈”。

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以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标准,城区分别在800亿-1200亿元附近和1500亿-2500亿元存在两个“跃升通道”,分别在1200亿-1500亿元、2500亿-4000亿元存在两个“发展瓶颈”。

图1 中国城区发展阶梯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0亿到1200亿元:“千亿起步”跃升通道

城区经济总量达到800亿-1200亿元的发展阶段后,城区产业体系初步完善,龙头企业与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聚、集群发展,城区人口集聚水平和消费能力也实现了较大提升,“产-城-人”良性循环开始运转,城区开始进入了瞄准百强区发展目标的跃升通道。

1200亿到1500亿元:“产业-功能”发展瓶颈

城区达到1200亿-1500亿元的体量规模后,城区发展的综合增速开始逐步放缓甚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容易陷入到第一个发展瓶颈,即“产业-功能”瓶颈。

从产业来看,在长期跃升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在城区经济中比重越来越大,整体经济受龙头企业和单一主导产业影响较大,产业体系稳定性较弱,经济发展易受到波动。

从功能来看,处于1200亿-1500亿元的城区往往在地级市中处于头部位置,服务所在城市的功能已基本实现,市-区资源倾斜与要素配置也面临增量不足、发展要素供给不到位的情况,若不能及时优化和配置服务更大区域功能,城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较大瓶颈制约。

1500亿到25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跃升通道

若城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开始以更大视角审视城区功能,城区将进入另一个快速发展的跃升通道,即”新旧动能转换”跃升通道,主要发生在总量规模在1500亿-2500亿元的城区。

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旧产业的接续发展推动城区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快速提升,传统产业在改造提升后迸发“第二春”,新兴产业培育也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两者共同作用推动城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二是从功能来看,处于跃升通道的城区开始逐步面向城市群都市圈配置各类功能,产业服务半径与城市功能半径开始逐步扩张,城区迎来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2500亿元-4000亿元:“资源-竞争力”发展瓶颈

在城区经济总量达到2500亿-4000亿元后,经济体量已逐步接近地级市发展水平,在这样的体量规模下,城区自身资源禀赋开始逐步对发展起到“硬约束”作用,土地空间承载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对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城区竞争力陷入一个较长时间的瓶颈期。处于该瓶颈期的城区要逐步摒弃传统以提升经济总量为核心的经济建设模式,进一步从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站位和视角审时度势,锚定全球一流城区的目标更高程度、更大力度参与国际竞争。

广东江苏谁更强?

从分布看,这三个拥有最多百强区的省份,全都位于东南沿海,并且是国内排在TOP4的经济大省,它再次显示出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

一些内陆的省份,本身能跻身全国前列的城市数量都极为有限,城市的天花板,决定了城市中百强区的天花板,所以在百强区上,它们并没有太多的席位。

江苏在百强区数量上能够超过广东,也是发展模式差异的一个缩影——相较于江苏,广东的内部经济落差更大,珠三角城市和粤东西北两极分化明显。

所以广东虽然拥有深圳南山区、广州天河区等最顶尖的百强区,但百强区的总数量,还是敌不过实力更均衡的江苏。毕竟江苏不仅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4个GDP万亿城市,还有常州和徐州等GDP超7000亿元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和百强区同时统计的,往往还有百强县名单。在百强县名单上,几乎看不到广东的身影,这是因为广东百强县基本都撤县设区了,行政区划结构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