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可以认为典史不是个官职,不过说起来是皇帝任命的,也算是个不入流的命官。尽管是知县的打杂跟班的,但也算是吃皇粮,在编。在大明倾坍塌的关键时候,由一个典史率领当地十万老百姓抵御大清的十几万大军,有点以卵击石的节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有时候真的不能用成败论英雄。就像阎应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领着江阴的十万之众硬生生把多尔衮的24万精兵强将给挡在城外,苦苦坚守81天,更为可贵的是,斩杀大清的三个藩王,外加18员大将,也算是给大清好好上了一课。

一、剃发令激起民变

事实上,大明的覆灭与李自成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实质上这位只是个引线,把崇祯逼上煤山上吊自尽,然而李自成自己却并没有坐稳皇帝的宝座,就被吴三桂带着清军给赶跑了。这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把自己给搭进去,白白叫满清占了华夏大好河山。

关于汉族百姓剃头这件事,在一开始满清政权并没有强求一律,承诺大明的子民可以不改变发型服饰,也就是说原来是啥样也就那样算啦。这个“怀柔政策”果然很管用,在人们看来,不就是换个皇帝,已经习惯。所以各地并没有百姓并没有觉得不妥,于是大家纷纷归顺,各方相安无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接连发生的几件事,这种平稳过渡的局面有了逆转。先是李自成溃败到陕西一带,已经成不了气候。紧接着南明的弘光帝也被杀戮,大清已经控制长江流域。在这样的态势之下,原先的政策被多尔衮紧急叫停,很快就颁发所谓的剃头令,也就是常说的想要活命的话就不能留原来汉族的发型,反之就会被砍头。

百姓们当然看不懂满清的政策变更的深层次问题,他们总觉得满清这是出尔反尔,再加上汉族的儒家传统意识,身体毛发源自父母。本身就对满清的控制感到不满,老百姓立马聚众闹事,在当时已经是蔚成风气。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引起满清的关注。倒是江阴这边,事情好像越闹越大。

满清的剃头令在江南小城江阴激起强烈的反抗情绪,并且立即付诸行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剃掉自己的头发简直就是侮辱先人不仅有违孝道,更是灭绝人性。江阴小城尽管人数不多,但也不能任由满清胡来。于是大家一合计,干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挑战多尔衮的暴政。

二、坚守孤城,抗击满清

江阴百姓举旗造反,自然迎来清朝派兵镇压,也可能觉得江阴小城一个,没有引起重视,只派300清军前来。哪知道这300人还没有到江阴城下,意想不到的是,这股清军在秦望山下,就已经被义民给消灭的一干二净。从这次短暂的交手就能看出,江阴百姓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大家团结一致,士气正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江阴的父老觉得还是要有一位有威望的人来统帅这支义军,这样才能更加有把握取得胜利。这时候的江阴县当官的死地跑,思来想去只有这个典史阎应元还在城里。

话说这阎应元虽说大小是个命官,但平日里为人谦和,深得人心。于是大佬们便前来迎请阎应元主帅义军。事实上叫典史来指挥全城百姓抗击清兵,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尽管阎应元没有上过战场,但是在县衙呆的时间长了,也算是见多识广。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阎应元在县衙是主持监牢和捕快工作,自然有些调度能力。一看老乡们这样热情抗击清军,阎应元再不济也是个汉人,有些民族情结。常言说态度决定一切,有良好的态度,就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果不其然,在此时此刻,阎应元的主观能动性超常发挥。很快就将江阴百姓聚集起来,合理调度,善于协调,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应该说,阎应元还是很有领导才能,一方面他摸清家底,清点全城百姓的基本情况,对有点战斗力的年轻壮汉挑选出来作为基本民兵,与乡民一道值守城墙。同时严格审查城内现有人员,以防止混进奸细趁机捣乱,坚决肃清内奸,以免后患。

在组织动员物资方面,阎应元合理调度,并做好长期做账的物资准备。他安排有理财经验的专门人员统一征集城内物资,集中使用,合理分配。这样一来,县城内部人员分流,物资集中,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清朝见江阴小城不可小觑,于是大发重兵把江阴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尽管如此,在阎应元的指挥下,清军多次组织攻城都是灰溜溜地大败而归。尽管阎应元面对24万清兵的团团包围,却表现的是临危不惧,丝毫不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一轮混战下来,阎应元硬是依仗着10万义民坚守不出,而清军却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战下来清军就丧失7.5万将士,这其中包括3位藩王和18名大将。自打清军入关以来,一路顺风顺水,却止步于江阴这个小小的县城,而这里的主帅竟然仅仅是一个典史,这传出去多尔衮的面子可真没处搁。

三、虽败犹荣,千秋传颂

尽管这场战役一开始就注定以失败而告终,但起码说明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阎应元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就是大明朝的昏庸,才导致像阎应元这样的人才白白浪费,在典史这个位置上被雪藏。通过坚守江阴小城这样的舞台,阎应元的才华被释放出来。要是再给阎应元更大的天地,一定会开创辉煌的业绩。

第二,民心不可违,这也是满清应该接受的一个教训。尽管这场抗争无法扭转乾坤,但是朝廷不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尤其是在尊重大汉民俗民风方面不能一概而论。若还不然,为了炸死3000清军和他们的两位大将,江阴城的一位老汉能够舍生取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这次的江阴保卫战中,阎应元可以说是把自己掌握的兵法36计几乎都用了一遍,也叫清军吃尽了苦头。在苦战81天后,清军攻破了城北门,一见大势已去,阎应元自知不能善终,投湖壮烈牺牲。清军占领江阴后,残暴屠城,刹那间江阴河水血染,曾经的十万之城最后只剩下不到百口人。

令人愤慨的是,满清对于屠杀江阴百姓在史料上只字不提,这倒还可以理解。没有想到的是,就连明史对这江阴百姓反抗满清的壮烈行为也是闪烁其词。这倒也是,面对外族的入侵,崇祯只会上吊自缢,弘光帝只会抱头鼠窜,唯有阎应元能够与江阴父老共进退,同生死,这样的英烈大明又如何有脸直面?

总结:

毫无疑问,阎应元的英雄事迹值得大书特书,因为他代表了历史上千千万万的志士能人,尽管历史隐没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但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绽放奇异的光彩。

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气节是深深植根于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力量,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我们应该欣慰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