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近期最新的“双减”工作推进情况,以及未来重点监管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将及时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

8月25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了本市“双减”工作推进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风险防范处置方面,市级专班制定了防风险处置方案和纠纷调处工作措施,明确加强政策解读、有序维护各方利益、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还成立校外培训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中心,对校外培训中出现的和学员、职员以及第三方的矛盾纠纷进行诉前调解。

北京将及时公布“白名单”(已批准恢复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名单)。按照资金监管、办学许可、疫情防控、行为规范、办学标准等相关要求(即“1+1+3”:资金监管+办学许可证+《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校外培训机构行为规范》《北京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标准(暂行)》),持续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各区教委将分批向社会公布已批准恢复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名单。

北京已检查培训机构万余次!罚没1500余万元

8月25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副总队长、督办贺捷介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严格落实中央和市委“双减”工作决策部署,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集中力量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校外培训机构无证办学、发布违法广告、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办了一些典型案件,有力打击了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行为,维护了教育生态。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对学而思、新东方、高思、跟谁学4家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或7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作业帮、猿辅导2家机构分别给予250万元顶格罚款的行政处罚,并进行集中曝光。朝阳区市场监管部门对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虚假宣传、发布违法广告、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作出罚款123.5万元的行政处罚。

截至目前,北京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8218人次,检查线下培训机构9996家次,检查线上培训机构2107家次,接收教育部门移转线索182条,与教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228次,累计立案586件,结案233件,处罚172件,罚没款共计1534.54万元。

中央、北京市“双减”意见出台后,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将查处无证办学违法行为,关停无证办学校外培训机构作为执法重点,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无证办学违法行为立案141件,责令北京天朗气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启迪先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门头沟分公司、悠然顽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师京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佰艺霖科技有限公司等63家无证培训机构停止办学,并处罚金311.33万元。

下一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深入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密切关注校外培训领域舆情线索,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执法,重拳查处无证办学、虚假宣传和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规范教育市场经营秩序。同时,通过电视、报纸、官网、公众号等不同途径,对后续查办的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群众关心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

学科类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不得“分红”

8月25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学刚介绍,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双减”市级专班工作方案,北京市市民政局主要负责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非营利性法人登记管理工作。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精神,“营改非”工作同样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其中教育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前置许可审批和日常业务管理;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法人登记和监督检查。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主要有四个程序:一是申请。申请人在教育部门先取得《办学许可证》等批复文件,然后向同级民政部门提出法人登记申请。二是审查。民政部门审核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三是核准。民政部门依法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不符合条件的要求作出补正。四是发证。对符合要求的颁发法人登记证书,并及时予以公告。

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成员分配利润,同时必须严格按照章程开展活动,按时参加年度检查,主动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管理。

民政部门将认真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为申请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教育部、民政部等正在研究“营改非”工作的相关政策,待文件出台后,本市再按照上级要求抓好落实。

来源:教育那些事儿编辑报道,修改自北京日报

聚焦教育 聚焦热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圈儿垂直新媒体平台

入驻各大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