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哲理诗便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它语言质朴,描写形象,设喻巧妙,哲理意味浓郁,有着读后让人受益匪浅的独特艺术效果。而说到哲理诗,就又离不开宋诗,毕竟宋代是我国哲理诗的集大成时代,“理趣”亦是宋诗的灵魂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还是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或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广为人们所喜爱。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观书有感·其一》,便是宋代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它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之手,是朱熹组诗作品《观书有感二首》的第一首。顾名思义,朱熹这组诗旨在通过“观书”的感受,来揭示深刻的哲理。相比较第二首的借事说理,第一首的借景喻理,因更为形象和巧妙而流传更广。下面我们便来看看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一二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它的意思是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的光彩和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不停变动,恰似人在徘徊。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朱熹这两句诗也是非常生动和具有美感的。

当然,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它也蕴含着一种理性。什么样的水,才能反映出天光云影,以及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变化呢?答案很明显,这个半亩方塘的水,一定很深、很清。而水很浅、很浑浊,要么就直接不能反映,要么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所以朱熹的这两句,也可以说是哲理诗描写形象,设喻巧妙的典范。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三四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如果你要问我,半亩方塘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为什么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变化,我的答案是因为它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时刻输送活水啊。关于这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稍微有点观察力,就很容易理解。

那么它蕴含着什么哲理呢?因为朱熹的这首诗题为《观书有感》,所以不难得出,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是用来比喻人也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不断活跃和进步。反过来,一个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势必有其深厚的渊源。这也是成语“源头活水”的由来。

纵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显然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作。全诗以半亩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读书、学习新知识的感受。新水长流,方能才思不断。对于我们而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要我们时刻保持思想和知识的更新,不难做一泓死水,那样只会让自己陈腐和污浊。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