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可能感触不深,但是对于乡镇的人,那就是住在脑海深处的烟火气。

赶场➢青云镇

之前川讯妹赶了

六门、高峰、澌滩、坦溪、驷马、元山等乡镇

勾起了大家共同的回忆

有网友留言想让川讯妹去他家乡赶场

是啊,外面的世界再繁华

哪里比得上家乡的一砖一瓦

哪里比得上家乡的一街一巷呢?

今天川讯妹来到了青云镇

只想带着在外的游子一起回家

回青云赶场

走过街头巷尾

走过“卡卡角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云镇因清初,场镇建于青杠林,与卧龙寨相望,取青杠林之“青”字和卧龙寨之“龙”,而云从龙,故而得名。

青云镇每逢“三 六 九”赶场之际

人们不约而同的从附近村子赶来

有的将自家多余的农产品拿来售卖

有的则是采办家里所需的物品

而有的则是来赶个热闹

这里的一幕幕

透露着柴米油盐的本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贸市场

赶场要说哪里最热闹

“菜市场”当仁不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熙熙攘攘的人群可真热闹

跟着人群走进市场

新鲜蔬果、家禽、水产品应有尽有

都是农户自家的

健康、绿色、纯天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己挖的嫩生姜

▲新鲜刚摘的平昌青花椒

大家一边和熟人聊着天

一边东瞧西看

寻找着自己要买的东西

听着市场里的讨价还价声

莫名的觉得心里一暖

果然,人还是要处在闹市里才有生活气

▲农民们自己手工编的背篓

▲嘎嘎嘎~

▲这个烟斗你们见过没有

老一辈的烟民们

都喜欢抽旱烟(叶子烟)

赶场时都会买一些回去

这种旱烟,后劲很大

几乎没有年轻人尝试

▲买的刚出土的团葱

相比商贩的电子称

散贩更中意的是杆秤

既可以称“冒”点

还可以讲讲价

更有人情味

▲一股香味儿

▲小孩子的快乐总是那么简单

农村地道的手工挂面

制作工序繁琐,但口味独特

一碗手工挂面,足以解乡愁

老 街

市场外的老街

只有几家店铺稀松的分布着

街道两旁的木质老房

还存续着弥足珍贵的场镇记忆

经历了岁月的沧桑

目睹了历史的沉浮

见证了场镇的变迁

老街虽短

故事却悠长

新 街

包子店

王阿姨的包子店在青云小学对面

主打肉包和盐菜包子

在镇上可谓是家喻户晓

王阿姨一边和我们聊着天

一边手上功夫不停

不到一分钟

一个精巧的包子就包好了

论这功夫,川讯妹实属佩服

由于光顾的人太多

临走时川讯妹都没来得及吃上一口

甚是遗憾

▲有人知道这狗叫什么吗?

裁缝铺

张叔叔从初中毕业就学习裁缝

从物质不算富裕的年代到现在

至今已有54年光景了

凭借着这门手艺

张叔叔养活了一家人

“自己在这个镇子上做了一辈子裁缝了,这辈子不会别的,也就准备一直干到老”

▲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干活儿

就在跟我们聊天的空隙

有人来找张叔叔做“青衣”(丧服)

原来早在60年代时

镇子上的人们家里办红白喜事

都要拿着布料来找张叔叔做一身衣服

结婚要来做西装

过丧要来做青衣

既要坦坦荡荡的来

也要体体面面的去

50余年的坚守

一针一线的情怀

在这个小镇上

张叔叔继续着他的故事

理发店

与城里不同的是

乡镇上的理发店

不需要太多工具

技术全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里

客人多是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

这是他们心照不宣对于岁月的怀念

卖了二十多年包子的王阿姨

做了五十多年裁缝的张叔叔

还有给人理了一辈子头发的老伯

他们一辈子只用来做好一件事儿

这种匠人匠心精神值得我们敬畏

一条街、一个农贸市场

勤劳的商贩、新鲜的蔬果、充满故事性的场景

构成了青云镇热闹的赶场天

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在这个从小生长的地方

活了一辈子 干了一辈子

不艳羡别人 只做好自己

生活永远不会亏待努力认真的人

最后,你们知道“青龙坎”是怎么来的吗?

请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