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市西城区的阜成门一带,有一个从清朝就流传下来的地名“葡萄园”,北京人起名向来朴实,看见什么就叫什么,葡萄园曾经就是一派“葡萄满园”的景象,只不过这里的葡萄不是用来吃的,而是要送到几百米之外的一家葡萄酒厂——上义洋酒厂。

那么上义洋酒厂是如何诞生的呢?这还要感谢一位外来的“和尚”,即天主教在我国的开拓者——利玛窦!众所周知,明朝时期,利玛窦带着传教任务来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1610 年5月11日,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终年5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明朝当时的法律,传教士在中国去世,必须到澳门统一安葬,但是利玛窦对北京情有独钟,“走后门”在阜成门外给自己争取了一块墓地,如今这块墓地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在利玛窦开了先河之后,不少传教士都葬在了这里,其中包括咱们最熟悉的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国际友人,孤坟很快变成了公墓,很快周围就出现了教堂,不少人都来祭祀这些著名的神父们,而祭祀教父和教堂活动中,葡萄酒都是必备品。

所以,为了给各地的天主教堂提供葡萄酒,他们在北京附设了一个葡萄酒厂,由法国传教士沈藴璞修士来操办,这就是上义洋酒厂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当时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葡萄酒只供应给教堂祭祀用,不对外销售,直到1933年才开始有几种酒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