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悄悄上映的国产电影。

曾经,我那么盼望在中国的大银幕上见到他们的身影。

现在,真有这样一部作品,哪怕没有流量,我也要不遗余力地推荐:《天工苏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苏州。

孙亚楠,是一个90后姑娘。

一次在苏州街头闲逛,无意中看到一幅双面绣,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它两面都很美,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图案。

小孙搞不懂,这到底是怎么绣出来的。

后来她打听到,绣这幅作品的绣娘叫:姚惠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小孙在姚惠芬的绣坊附近租了房,天天跑去跟姚惠芬学刺绣。

为了刺绣,她可以忍受孤独和清贫,可姚惠芬,却不肯收她为徒。

姚惠芬说:一根线,可以分成一百多丝,人的心思也是一样的,开始是一个,往后可以分出千万个。绣娘一辈子要分千万根的丝线,却只能有一个心思。

言下之意,年轻人一时心血来潮,玩玩可以,但如果不是认准了刺绣这一条道,拜师就大可不必了。

姚惠芬不是摆谱,也绝对没有吓唬小孙的意思,这些都是大实话。

苏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娘这个职业,在苏州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明代,因文人画的影响、昆曲的兴盛,苏绣逐渐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特点,从普通的民间手艺,发展出极高的艺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配线。

每一个色系,就有几十种颜色。彼此之间细微的色差,普通人根本难以分辨…

但绣娘有本事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

单是绣一座十公分的山峦,就需要同系色线十几种,才能表现出丰富的光影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分线。

一根蚕丝由两股并成,俗称两绒,一绒可以分出8根丝,一根丝又可以分出8毛…

也就是说,一根线由128毛组成。

绣金鱼的尾部,为了突出精细,有时就用一毛两毛来绣。

这得多好的眼神,才能看清?

又得多灵巧的手指,才能这般自如地捻线穿针?

还有堪称一绝的双面绣,只有少数苏州绣娘,才掌握这独门绝技…

而这些技艺,姚惠芬早已烂熟于心。

她,不满足于此。

她说:我从来不打算把刺绣当作谋生手段。刺绣对我来说,就是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愿所有的生命都是盛开的,成长的,推陈出新的,也是永不凋零的。

姚惠芬在这一行,一做就是四十年。

从西方素描和传统的线描中获得灵感,她花了十年时间,发明了“简针绣”…

为了创作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作品,她废寝忘食,在纠结和焦虑中,一个星期头发都白了…

这些艰辛和痛苦,小孙能够承受吗?

国产纪录片《天工苏作》将于7月10日登陆中国内地院线。

影片由资深纪录片导演孙曾田执导,著名配音演员李立宏担纲解说,拍摄了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等9项具有代表性的苏州传统工艺。

以12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视角,讲述这些手艺的前世今生。

有看过点映的网友评论:难得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绝美艺术作品,在江南水乡的桨声灯影、濛濛烟雨之间,构筑一座精巧绝伦、秀外慧中的苏州城。

精美,是社会哥观影的第一感受。

持宫扇,着霓裳,漫步于园林之中,赏荷观鸟,临觞抚琴,小试苏菜。

两岸山塘,乘一叶轻舟,享用苏式船点,三分为果腹,七分是风情。

粉墙黛瓦,榫卯交叠的窗棂,让人心旷神怡。

而这些美好,都来自匠人们的非凡创造力。

苏州城的传统手艺人,有点像小说里的武林高手,他们就藏于市井之间,外表可能平平无奇,可个个身怀绝技。

比如,苏灯传承人汪筱文。

75岁的高龄,还要复制“传说中的苏灯典范”——万眼罗灯。

为了使万眼罗灯重现于世,他每天要切割至少500个光孔,两孔间隙不超过一毫米。

比如,核雕传承人周建明。

大多数人对核雕的记忆,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核舟记》,方寸间的核雕别有洞天。

但看到周建明的作品,还是忍不住赞叹:

1.5毫米的刻刀在一枚二三十毫米的橄榄核上自由游走;

而那核舟上,绿豆大小的窗户,竟然是可以活动的…

再比如说,宋锦传承人钱小萍。

很少有人知道,织造宋锦的花楼织机,竟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异曲同工。

织锦,就相当于写代码。

而钱小萍所做的,就是通过宋锦残片中的蛛丝马迹,破译古人的织造密码。

因为这个工作更像是某种结构工程学,所以钱小萍的职称是,正高级工程师。

这些手艺人,不少都已年逾古稀,却仍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热血得像个少年。

在这儿,我不得不说一说,把这群人聚到一起的城市:苏州。

苏州头衔很多: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方威尼斯、“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而我们国人,对这座城市着更直接的美誉:人间天堂。

说她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一点不为过。

一到苏州,你立刻能感觉到她的与众不同。

这座城市的老城区,完全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建筑物都非常低矮。所有的高楼大厦,都在新开发的郊区。

而这么做,正是为了尽可能地保留苏州古城的原汁原味。

不仅如此,城市里园林式公交站、凉亭式公用电话亭、宫灯样式的路灯…都透出浓浓的中国古典气息。

因此有网友说:在中国,只有苏州才是个真正的中国城市。

现代化的城市千篇一律,做到苏州这样,完整保留中国文化底蕴的城市,屈指可数。

让人流连忘返的园林、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昆曲、精美绝伦的苏绣、简约却不简单的明式家具…

每一样拿出来,都是中国古典精致生活的体现。

苏州人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对生活品质不肯马虎,要求高了,因而催生出一批手艺精湛的工匠。

苏州的手工艺人,自古就以精巧著称,时至今日,“苏工”“苏作”,已然成为最高品质手作的代名词。

在这些苏州匠人的身上,我们看到“择一事终一生”的韧性,看到师父带徒弟、手手相传的温度,看到上下求索、苦心孤诣…

是他们的不懈努力,给苏州手作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难能可贵的是,在以往歌颂匠人的影片里,我们常常看到,匠人固守旧习,不向现实低头,专做没有功利色彩的事。

但在《天工苏作》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的工作辛苦,但不避讳谈钱;他们内心单纯,但绝不幼稚;他们敬畏传统,但也勇于创新…

苏州手作,就是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中,开拓丰富,完成了进化。

在「社会哥电影」公众号里,我们写过很多很多歌颂工匠精神的影片,但它们大都来自我们的邻国日本。

我们写日本的清酒、茶道、和果子,写他们的寿司之神,尺八演奏大师…

感叹他们总是乐于分享本国的文化传统,感叹他们的匠人,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

现在,我很自豪,终于在我们的大银幕上,也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审美情趣,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我们中国的匠人,可以留下影像,拥有姓名。

而这,我愿意称之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