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因贾母之意,不得不抛父进京都,而在进入荣国府之后,林黛玉受到了贾母等人的热情接待,其后贾母令黛玉再去拜见贾赦、贾政二位舅舅,因贾政外出斋戒,故是王夫人接见的黛玉。

而就在王夫人接待林黛玉的过程中,有一些言语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重视,尤其是王夫人劝警林黛玉远离贾宝玉的那些话: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玩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第3回

细品王夫人这话,其实很没有道理。从后文可知,贾宝玉一向视男人为污泥,女子为清水,加上林黛玉又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贾宝玉若见,只会处处亲近奉承,如何会开罪林黛玉?

另外,王夫人口中的“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更是一句谎言,贾宝玉自幼便在女儿堆中长大,和迎、探、惜三春关系亦不差,哪里来的“都不敢沾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明显,王夫人此处是在故意夸张事实,让林黛玉对贾宝玉产生负面印象,这就奇怪了,王夫人作为贾宝玉的亲生母亲,为何要这般背后诋毁自己儿子呢?她这么做到底是有什么隐情?

沉迷于阴谋论的读者,很容易因为这段话,陷入更深层次的阴谋论。因为大家会下意识地将《红楼梦》后文中所谓的“金玉良缘”、“木石姻缘”之对立带入其中,认为王夫人站在金玉良缘那一边,所以打一开始就在打压林黛玉,想让林黛玉和贾宝玉保持距离。

此论何其可笑,用未来强行推导过去的治学态度,真真滑天下之大稽。

试想此时黛玉刚进贾府,连贾宝玉的面都未曾见过,王夫人亦尚未了解黛玉性情,如何就预测到宝黛性情相合,日后会衍生出爱情的萌芽?

即使退一万步,宝黛之间产生情愫又如何,封建古代婚姻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宝玉的婚姻只能由贾母、贾政、王夫人三人来拍板,单独针对林黛玉进行打压有何意义?林黛玉一个孤女,她的意志能起到多少分量的作用呢?

因此,这些阴谋论听着振振有词,其核心逻辑令人啼笑皆非,我等论者,须理性客观看待此情节,切莫陷入无脑吸睛的低俗境界。

那话说回来,王夫人为何要撒谎,劝警林黛玉远离贾宝玉呢?以笔者看来,原因有二。

其一,王夫人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贾宝玉从小就喜欢在女孩堆中厮混,眼下来了一个丰神若仙子的林黛玉,贾宝玉必然会主动与其靠近,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贾宝玉混世魔王的性情,有可能会得罪林黛玉。

彼时林黛玉是新来的客人,王夫人自然一切要站在主家的角度来看待,若是贾宝玉见了林黛玉,还是向往常那样疯疯傻傻,时不时砸个通灵宝玉,偶尔嚷嚷几句“谁人不死,我们一处化烟化灰,岂不好”这样的疯话,那恐怕是要吓到林黛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王夫人提前用这些话叮嘱林黛玉,打上一个“预防针”,让林黛玉提前有个心理准备——虽然王夫人话说得干脆,但她心里其实很清楚,要完全让林黛玉不要见贾宝玉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提前叮嘱。

其二,王夫人劝诫林黛玉不要理贾宝玉,一方面是为了照顾新来的客人林黛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儿子贾宝玉。

因为王夫人其实并不赞同贾宝玉的生存方式,她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将来要么考取功名,要么学习经济之道,这样就可以承担起振兴荣国府的重任,但贾宝玉却日日厮混在女儿堆中,让王夫人很是头疼。

眼下来了一个神仙妹妹林黛玉,贾宝玉怕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跟黛玉相处,这样的话,只会让贾宝玉往“无用之人”的路途上越走越远。王夫人之所以规劝林黛玉远离贾宝玉,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贾宝玉,尽管只是杯水车薪,无甚用处,可她作为母亲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

诚如贝京之文《痴心慈母写尽矣——也论王夫人》(载《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4辑),其文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

这种交代很容易被误解为对黛玉的提醒和爱护,其实,如果深究其心理动机,我们也许会发现,熟知儿子心性的王夫人对黛玉极具魅力的外貌美——这种美在她眼里是不详的诱惑,晴雯正是因为这种类似于黛玉的美而被清除的——敏感和本能的提防,她希望这种诱惑远离贾宝玉,更希望通过警告黛玉使之主动疏远贾宝玉而消除自己的隐忧。

而笔者与贝京先生观点虽相同,但解读意旨却大相径庭。

笔者私认为,若是将王夫人的意图以十成进行计量,那么她照顾客人林黛玉的心意占七成,怕林黛玉会影响贾宝玉的成分仅占三成。

因为林黛玉此时不过六七岁年纪(估算),而且新来贾府,她的性情品格并未完全展现,年近五十的王夫人没必要大动干戈地将全部警惕放在一个幼女身上,这不符合生活常识,亦有阴谋论之嫌。

更何况王夫人不是傻子,她知道自己即便规劝,以贾宝玉的心性,他必然会和林黛玉有所接触,所以她的劝诫更多是立足林黛玉的角度,担心一向无法无天,乱说混说的贾宝玉会得罪林黛玉,而不是杞人忧天地担心林黛玉把儿子给带坏了。

贝京先生的观点,俨然太过理想化,王夫人的确对外貌妩媚娇俏的女子有所警惕,但他却没有考虑到黛玉此时不过六七岁年纪,王夫人撵走晴雯时,晴雯已是十八岁上下的年纪,故王夫人才用成人的偏见看待她的外貌,如何能这般照猫画虎套用到黛玉身上?

故而,《红楼梦》的客观解读之路,真可谓任重而道远,目今仍是阴谋论横行,众多读者闻之竟一心奉为金科玉律,实在偏红楼主旨远矣。

文/马嘉宾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