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最大的爱,是转发出来
不知道你们看了那个14岁女孩的遗书没有。
后来第二天原博删了遗书的照片,有传闻说那是谣言。
但是后来又有人说并不是谣言,只是在那封遗书后面暴露了真实姓名,困扰到了不少人的实际生活。
具体内容很多网友也许都看过了,如果实在想找网上还有很多没删的, 这里就不放图片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了之后是什么感受。
其实真倒希望那 是谣言,虽然又被骗了,可至少世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如此痛苦的孩子。
然而不管这封遗书到底是否真实, 我们都能感受 到它的内容并不算多么罕见。
若此处为虚构,起码也是很多真实典型案例的集合体。
(《何以为家》剧照)
一切都太熟悉了。
那封遗书里的每个情节,都会有无数孩子点头响应。
所谓暴力伤害,不止是那些留在脸上或者手背、大腿和背部的伤痕,也不止是一个孩子对皮带和电线抽打的熟悉描述;
还包括那些“最肮脏的辱骂”,以及让孩子站在家门口对外示众的羞辱……
身体上的伤痛还能有痊愈的那天,可是谩骂贬低和羞辱却永难忘记。
内向的孩子,反而更不容易找到宣泄口,全都积压在心里。
(《何以为家》剧照)
我们很多人从小几乎都受过父母的暴力,惹父母生气了打几巴掌骂几句才是正常。
那些从不打骂孩子的父母,反而更像一种都市传说,只在虚构里。
我以为从小被打的年轻人长大了之后,至少懂得收敛一点,讲讲道理,不行再说。
可是我发现不讲道理这件事,大概是有遗传的。
有的人从小被父母撒气,长大就对着孩子撒气。
气撒够了才算完,谁管孩子难不难过。
(《小委托人》剧照)
昨天我到便利店里买关东煮吃,里面小仓库里的店员在打骂她的小孩。
妈妈歇斯底里地喊,你妈X啊你去死啊,你怎么还不死,C你XXXX……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给我拿东西的店员有点尴尬,但也只是平静面色下透出的那种尴尬,或许还是我过分解读了。
被骂的小男孩目测大概也就6岁左右,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待遇 ,脸上没有震惊恐慌,只是在麻木地躲避从屋里不断扔出来的纸箱子和空瓶子。
他可能早就知道,没有人会拦着父母打孩子。
(《小委托人》剧照)
我甚至犹豫要不要报警,因为出来的时候那孩子已经被拖进了仓库,妈妈把门甩上了,听不到里面的动静。
可是如果报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麻烦,也不是没可能。
毕竟在社会案件中,即使虐待孩子致死,判罚也比其他伤害罪要轻。
亲子关系天然优先,小孩是不可以离开家长的,而 东亚社会的普遍概念里, 孩子就是家长的物件 。
手机摔坏了,杯子摔碎了,可能都要心痛一番,但孩子要是惹人烦了,那就纯属找打。
在外面受气了不敢打别人,回家还不敢揍你吗?
(《小委托人》剧照)
如果遗书和周围人的评价都是真的,女孩平时成绩优秀,人也乖巧。
从文字看,孩子情感敏锐纤细,写作水平也很不错。
只是初一而已,遣词造句和逻辑思维就如此厉害,文字表达能力超过很多成年人。
然而这样本该有很好发展的文字,却出现在一封遗书里。
我可以想象父母在孩子出事之后的反应。
悲痛欲绝是肯定的,但想必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对你这么好,吃穿不愁,压岁钱好几万,家长严格一点都不行吗,还竟然如此想不开。
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你现在成绩好了,将来才有可能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让父母脸上都有光……
我有什么错?
(《小委托人》剧照)
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无一不是期待他们健康快乐。
但欲望无止境,有一就想二,得陇就望蜀。
自己是搞不出什么头绪了,就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指望让孩子给自己挣个光宗耀祖。
而“光宗耀祖”也就只是个指令,好像输入给孩子,孩子就应该立马完成。
什么基因啊环境啊方法啊都不用问,只要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你就必须做到,且做得更好。
自己还知道得空摸摸鱼,可是看到孩子闲一秒,都觉得天崩地裂无法忍受。
女孩在遗书里写母亲只爱考得好的她,在外人面前乖巧懂事的她,可以帮助父母在朋友面前赢得赞誉的她……
这对于国人来说实在是熟悉到,几乎反问的程度,还有不这样的父吗?
父母当然喜欢这样的小孩,没有谁不喜欢。
可问题是,一旦小孩考得不好,不够乖巧,跟朋友比的时候落了下乘,父母立刻就翻脸不认人。
(《小委托人》剧照)
甚至像这个女孩子说的,在她对外展示一切优秀属性,帮父母赢得赞誉的同时,背后仍然是父母的谩骂和殴打,还有永无止境的羞辱。
在他们心中,这同样是一种鼓励,是催你上进的动力。
不打击你,你就会飘,这是无数家长的共识。
仿佛只要得到一句肯定,孩子就会立刻道德沦丧,成为社会败类。
国人父母真的很不喜欢表扬自己小孩,贾宝玉让贾政长了脸,当父亲的内心再得意,嘴上也要骂一句孽障。
我小时候倒不至于这样,只是表扬也欠奉,不批评已经算得上肯定。
父母辈的人也是被这样教育大,认准“自己夸是个疤”,不仅不怎么夸我,连我夸夸自己小孩,他们都紧张。
昨天我回家之后小孩拿作业给我看,我心情好随口就是一串彩虹屁:
太厉害了,这字写得~~反正我是写不出来这么好的,别的小朋友可没你这么认真,X老师说了昨天上传作业里你写的是最好的blablabla……
反正真假三七四六开,太浮夸了小孩也受不了。
我妈在旁边:嗤——
她眼里我们就是歪瓜瓜裂枣,一窝老鼠不嫌臊。
其实我也经常凶小孩, 但是也确实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 ,理性分析和鼓励是教育里性价比最高的 行为。
没有人不喜欢被夸,不是粉圈那种不切实际的闭眼吹,而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讲道理的肯定。
小孩刚学硬笔的时候我暴躁无比,觉得她蠢透了,每次都鸡飞狗跳。
后来干脆放弃,每天只要求她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作业,间隙稍微引导她仔细揣摩字帖多多练习,效果反而好了不少。
鼓励和打击谁更能使人进步,这还见仁见智。
但是一味打击谩骂羞辱,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群里当妈的经常集体反思,刚刚又凶孩子了,怎么又没忍住,我有罪。
小孩把乐高碎片撒一地的时候,倒果汁水淹厨房的时候,明明很快就能完成的作业非要磨洋工浪费几小时的时候,真的心烦意燥。
经常发火发到一半,看小孩可怜巴巴地想哭又不怎么敢哭,一下子就泄气了。
为人父母,除了极个别的那一批,几乎都是在慈爱和疯魔之间反复横跳,自己都觉得分裂。
可说实话,父母如果还愿意反思,至少不会逼得孩子走投无路。
孩子在遗书里悲伤地说,父母不会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更不会知道。
父母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当然觉得不可思议。
有吃有穿有书可读,这人生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逼迫你读书也是为了你好,被指着鼻子骂又算什么,这是长辈的特权。
父母对孩子说,为你花了多少钱,为你操了多少心,将来我们都不要你管,你只要把你自己顾好不要让我们死不瞑目就行了……
我受不了你了,
我生病都是给你气出来的,
我养你真是折寿,
这样的话虽然大多数都是气话,可如果听多了孩子会往心里去的。
为什么我至今对《哪吒闹海》心存敬畏,因为那是一个孩子表达反抗的时候能拿出来的全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就剔骨还父削肉还母。
就像这个女孩说的,如果我走了,家里就少一个败家子,父母也不会折寿了。
在走之前,女孩细细告诉家人,这是我能拿出的所有现金,微信的钱都给你们,上不完的羽毛球课大人也可以去……
不会死在家里,不让家里成为凶宅;
家里还有三本从学校借来的书,请帮她还掉,对老师说谢谢;
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少熬夜多注意身体;
甚至在纵身一跃前还留下了字条,说榻榻米用鞋子踩过,要用抹布擦干净。
这样懂事理性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家长的骄傲才对。
我甚至这样理解:
孩子是足够了解父母,才明白哪里最能让父母痛苦。
因此才这样细细叙述,直接戳心窝:
她走了,不用担心钱了,不用交作业了,不用再忧心下次考试还能不能考好,更不用让父母随时提防着玩手机了。
听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就是全世界。
父母或许还会觉得孩子太弱鸡,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凭什么就你受不了?
但是,对一个孩子来说, 丢开全世界独自离开,不仅不是怯懦脆弱,反而称得上勇敢。
(《何以为家》剧照)
然而父母却完全不了解孩子,孩子也已经对父母完全失望。
因为失望,才能连控诉都如此平静:
她期待家长手术顺利,让他们少熬夜多运动,保重身体,但最想告诉他们的是,活得久一点,别过来烦我。
她告诉家长,这辈子做够了出气筒,可还是有对不起的人——但不是你们。
她屋里的零用钱,请给小朋友们买棒棒糖,屋里的东西也随便拿。
因为她不需要了。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掉她的童年,其余一切顺其自然。”
她说,伤害小孩并不“威风”;
她说,“你们把我想得太坚强了”,随后又在“我”后面添上了“你们”。
直到这种时候,她在潜意识里还想尽全力帮助一下弟弟,还有其他人。
(《何以为家》剧照)
女侠鵺话原创
(ID:nvxiayehua)
欢迎勾搭和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人家~
祝你在另一个世界
永得平静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