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我最大的爱,是转发出来

不知道你们看了那个14岁女孩的遗书没有。

后来第二天原博删了遗书的照片,有传闻说那是谣言。

但是后来又有人说并不是谣言,只是在那封遗书后面暴露了真实姓名,困扰到了不少人的实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内容很多网友也许都看过了,如果实在想找网上还有很多没删的, 这里就不放图片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了之后是什么感受。

其实真倒希望那 是谣言,虽然又被骗了,可至少世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如此痛苦的孩子。

然而不管这封遗书到底是否真实, 我们都能感受 到它的内容并不算多么罕见。

若此处为虚构,起码也是很多真实典型案例的集合体。

(《何以为家》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切都太熟悉了。

那封遗书里的每个情节,都会有无数孩子点头响应

所谓暴力伤害,不止是那些留在脸上或者手背、大腿和背部的伤痕,也不止是一个孩子对皮带和电线抽打的熟悉描述;

还包括那些“最肮脏的辱骂”,以及让孩子站在家门口对外示众的羞辱……

身体上的伤痛还能有痊愈的那天,可是谩骂贬低和羞辱却永难忘记。

内向的孩子,反而更不容易找到宣泄口,全都积压在心里。

(《何以为家》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很多人从小几乎都受过父母的暴力,惹父母生气了打几巴掌骂几句才是正常。

那些从不打骂孩子的父母,反而更像一种都市传说,只在虚构里。

我以为从小被打的年轻人长大了之后,至少懂得收敛一点,讲讲道理,不行再说。

可是我发现不讲道理这件事,大概是有遗传的。

有的人从小被父母撒气,长大就对着孩子撒气。

气撒够了才算完,谁管孩子难不难过。

(《小委托人》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我到便利店里买关东煮吃,里面小仓库里的店员在打骂她的小孩。

妈妈歇斯底里地喊,你妈X啊你去死啊,你怎么还不死,C你XXXX……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给我拿东西的店员有点尴尬,但也只是平静面色下透出的那种尴尬,或许还是我过分解读了。

被骂的小男孩目测大概也就6岁左右,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待遇 ,脸上没有震惊恐慌,只是在麻木地躲避从屋里不断扔出来的纸箱子和空瓶子。

他可能早就知道,没有人会拦着父母打孩子。

(《小委托人》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甚至犹豫要不要报警,因为出来的时候那孩子已经被拖进了仓库,妈妈把门甩上了,听不到里面的动静。

可是如果报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麻烦,也不是没可能。

毕竟在社会案件中,即使虐待孩子致死,判罚也比其他伤害罪要轻。

亲子关系天然优先,小孩是不可以离开家长的,而 东亚社会的普遍概念里, 孩子就是家长的物件 。

手机摔坏了,杯子摔碎了,可能都要心痛一番,但孩子要是惹人烦了,那就纯属找打

在外面受气了不敢打别人,回家还不敢揍你吗?

(《小委托人》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遗书和周围人的评价都是真的,女孩平时成绩优秀,人也乖巧。

从文字看,孩子情感敏锐纤细,写作水平也很不错。

只是初一而已,遣词造句和逻辑思维就如此厉害,文字表达能力超过很多成年人。

然而这样本该有很好发展的文字,却出现在一封遗书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可以想象父母在孩子出事之后的反应。

悲痛欲绝是肯定的,但想必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对你这么好,吃穿不愁,压岁钱好几万,家长严格一点都不行吗,还竟然如此想不开。

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你现在成绩好了,将来才有可能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让父母脸上都有光……

我有什么错?

(《小委托人》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无一不是期待他们健康快乐。

但欲望无止境,有一就想二,得陇就望蜀。

自己是搞不出什么头绪了,就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指望让孩子给自己挣个光宗耀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光宗耀祖”也就只是个指令,好像输入给孩子,孩子就应该立马完成。

什么基因啊环境啊方法啊都不用问,只要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你就必须做到,且做得更好。

自己还知道得空摸摸鱼,可是看到孩子闲一秒,都觉得天崩地裂无法忍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在遗书里写母亲只爱考得好的她,在外人面前乖巧懂事的她,可以帮助父母在朋友面前赢得赞誉的她……

这对于国人来说实在是熟悉到,几乎反问的程度,还有不这样的父吗?

父母当然喜欢这样的小孩,没有谁不喜欢。

可问题是,一旦小孩考得不好,不够乖巧,跟朋友比的时候落了下乘,父母立刻就翻脸不认人。

(《小委托人》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像这个女孩子说的,在她对外展示一切优秀属性,帮父母赢得赞誉的同时,背后仍然是父母的谩骂和殴打,还有永无止境的羞辱。

在他们心中,这同样是一种鼓励,是催你上进的动力。

不打击你,你就会飘,这是无数家长的共识。

仿佛只要得到一句肯定,孩子就会立刻道德沦丧,成为社会败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人父母真的很不喜欢表扬自己小孩,贾宝玉让贾政长了脸,当父亲的内心再得意,嘴上也要骂一句孽障。

我小时候倒不至于这样,只是表扬也欠奉,不批评已经算得上肯定。

父母辈的人也是被这样教育大,认准“自己夸是个疤”,不仅不怎么夸我,连我夸夸自己小孩,他们都紧张。

昨天我回家之后小孩拿作业给我看,我心情好随口就是一串彩虹屁:

太厉害了,这字写得~~反正我是写不出来这么好的,别的小朋友可没你这么认真,X老师说了昨天上传作业里你写的是最好的blablabla……

反正真假三七四六开,太浮夸了小孩也受不了。

我妈在旁边:嗤——

她眼里我们就是歪瓜瓜裂枣,一窝老鼠不嫌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我也经常凶小孩, 但是也确实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 ,理性分析和鼓励是教育里性价比最高的 行为。

没有人不喜欢被夸,不是粉圈那种不切实际的闭眼吹,而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讲道理的肯定。

小孩刚学硬笔的时候我暴躁无比,觉得她蠢透了,每次都鸡飞狗跳。

后来干脆放弃,每天只要求她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作业,间隙稍微引导她仔细揣摩字帖多多练习,效果反而好了不少。

鼓励和打击谁更能使人进步,这还见仁见智。

但是一味打击谩骂羞辱,肯定是不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群里当妈的经常集体反思,刚刚又凶孩子了,怎么又没忍住,我有罪。

小孩把乐高碎片撒一地的时候,倒果汁水淹厨房的时候,明明很快就能完成的作业非要磨洋工浪费几小时的时候,真的心烦意燥。

经常发火发到一半,看小孩可怜巴巴地想哭又不怎么敢哭,一下子就泄气了。

为人父母,除了极个别的那一批,几乎都是在慈爱和疯魔之间反复横跳,自己都觉得分裂。

可说实话,父母如果还愿意反思,至少不会逼得孩子走投无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在遗书里悲伤地说,父母不会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更不会知道。

父母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当然觉得不可思议。

有吃有穿有书可读,这人生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逼迫你读书也是为了你好,被指着鼻子骂又算什么,这是长辈的特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对孩子说,为你花了多少钱,为你操了多少心,将来我们都不要你管,你只要把你自己顾好不要让我们死不瞑目就行了……

我受不了你了,

我生病都是给你气出来的,

我养你真是折寿,

这样的话虽然大多数都是气话,可如果听多了孩子会往心里去的。

为什么我至今对《哪吒闹海》心存敬畏,因为那是一个孩子表达反抗的时候能拿出来的全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就剔骨还父削肉还母。

就像这个女孩说的,如果我走了,家里就少一个败家子,父母也不会折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走之前,女孩细细告诉家人,这是我能拿出的所有现金,微信的钱都给你们,上不完的羽毛球课大人也可以去……

不会死在家里,不让家里成为凶宅;

家里还有三本从学校借来的书,请帮她还掉,对老师说谢谢;

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少熬夜多注意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在纵身一跃前还留下了字条,说榻榻米用鞋子踩过,要用抹布擦干净。

这样懂事理性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家长的骄傲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甚至这样理解:

孩子是足够了解父母,才明白哪里最能让父母痛苦。

因此才这样细细叙述,直接戳心窝:

她走了,不用担心钱了,不用交作业了,不用再忧心下次考试还能不能考好,更不用让父母随时提防着玩手机了。

听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就是全世界

父母或许还会觉得孩子太弱鸡,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凭什么就你受不了?

但是,对一个孩子来说, 丢开全世界独自离开,不仅不是怯懦脆弱,反而称得上勇敢。

(《何以为家》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父母却完全不了解孩子,孩子也已经对父母完全失望。

因为失望,才能连控诉都如此平静:

她期待家长手术顺利,让他们少熬夜多运动,保重身体,但最想告诉他们的是,活得久一点,别过来烦我。

她告诉家长,这辈子做够了出气筒,可还是有对不起的人——但不是你们。

她屋里的零用钱,请给小朋友们买棒棒糖,屋里的东西也随便拿。

因为她不需要了。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掉她的童年,其余一切顺其自然。”

她说,伤害小孩并不“威风”;

她说,“你们把我想得太坚强了”,随后又在“我”后面添上了“你们”

直到这种时候,她在潜意识里还想尽全力帮助一下弟弟,还有其他人。

(《何以为家》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侠鵺话原创

(ID:nvxiayehua)

欢迎勾搭和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人家~

祝你在另一个世界

永得平静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