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功夫》

作者 | 拙棘

本号原创首发

01

有一种装X方法是,通过各种余韵悠长的“随口”一提(往往是转述某位牛X人士在非公开场合说过的话、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故事)暗示存在一个普通人不了解的圈子、无法领会的思想层次(比如进入了某种哲学境界的学者群体、高层深不可测的战略思考),同时也暗示自己和这个圈子、这种境界有不同寻常的关系,多少算是编外成员、准高人,于是接下去说什么都显得大有深意了。

不存在的,都是吃饭长大的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塑造的头脑,再高深的思考也都是朴素而非神秘的。

02

文艺青年眼中的哲学味就是肤浅的深刻感,而不是深刻的清晰感。

03

并不是什么读书会都适合一字一句细读。一张白纸的初学者或熟悉文本及相关研究的行内人可以通过这种细读收获很多,但半懂不懂的人更需要做的是不断在细节和整体之间目光流转,通过提炼线索、重构论证使整体和局部相互映照,死抠一字一句只会把文本神秘化,自以为和作者心心相印,实则穿凿附会。

04

能提炼出朴素的常识简直是最高的哲学追求了,很多人的问题是读了三本教科书就想把整个世界往里套,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就此而言,在社会问题上,我还是更信任通透的外行人。

05

如果说大陆哲学的晦涩表现为含糊不清,那分析哲学的晦涩大概主要表现为写作者由于缺乏语境敏感性而追求不必要的精确。

06

文科最重要的也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学到的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怎么完整准确地吸收文本信息的能力,不然读再多再炫酷的书也没用,甚至会南辕北辙。不过文科有一点好,不容易暴露,晦涩混乱的思考反而会掩盖这种能力缺陷。

07

不要把做的东西冷僻因而没多少人懂,误解为做的东西太难太深刻因此没有多少人懂,很多古代文本有语言、历史背景方面的门槛,但内容本身不见得多难,不是很典型的有纯智力门槛的领域,还是比较偏体力活。

08

在分析哲学出现之前,哲学家不处理废话;

在分析哲学进入法学院之前,法学家说比较简单的废话。

09

如果要给在中国引介施密特、施特劳斯的学者找一个精神谱系,那大概既不是古典哲人,也不是叔孙通,而比较接近理想的、想得君行道的中国文人(他们想被御用,但不会为被御用而炮制理论,某种意义上算是从道不从君),但最像的还是浪漫派。

他们的各种理论姿态归根到底是在表达自己与当下社会的疏离,这么好的自己竟没有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关注,这个社会真是不可救药了,于是孤高、傲娇、故作惊人之语。

10

经常碰到语无伦次的人,乍看好像是高深莫测,其实就是语无伦次,惯用的话语体系超越了自己的智力水平产生的症状。

11

社会理论乃至更为宽泛的文科理论的魅力大概主要在于,它暗示自己是或者至少被解读为触碰到了繁复现象背后的本质性规律、社会历史运转的基本程序,于是碰到什么经验材料都可以套上去说一说,给人以很大的智识满足,一种思想上的秩序感、安全感。

但我觉得理论就是抽象的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就是具体的理论研究,两者并不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好的理论肯定会面向经验不断修正自己,或者至少是在解释具体的经验材料时适当调整自己,而不是认为自己一劳永逸破解了终极密码。

学点社会理论当然是有意义的,毕竟任何经验研究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内置的,读点理论也许会让人超越朴素态度,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组织经验材料的理论框架。

最怕的是结果只是觉得之前错了,现在终于找到对的了,又可以安安稳稳躲在一套理论话语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