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其实不是中国情人节。

这可不是小编胡说的,是东晋有个叫葛洪的人写在《西京杂记》书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葛洪《西京杂记》

据《西京杂记》记载,古代的七夕节不是用来给有情人约会的,而是仅限于未婚小姐妹的 Party 日。

几个关系好的女孩相约在庭院里,穿上漂亮衣服,摆上瓜果零食,一起看星星看月亮,再互相 Battle 一下女红技艺。

(明)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局部 “宝贝,给你爆个大瓜,那谁被抓了”

当晚女孩们会对着银河中的织女星虔诚祈祷:织女娘娘,信女愿骤减10斤,请保佑我在下次缝纫大赛中超过隔壁阿君!

这个习俗就叫做「乞巧」,乞求心灵手巧。

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习俗,是在汉代形成的,也赋予“七夕节”多了“乞巧节”的名称。

这个习俗也是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具体就是女孩们在当天晚上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姻缘美满等,但其实也是祭拜。

另外,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兰夜斗巧,这些基本都是乞巧的变化样式或者延伸,其他的杂习也不少。

我们常说古代思想很多是封建迷信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敬畏,而星宿、天文就是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星宿文化是很强大的,其中,就包括“七夕”的由来。我们只要抬头,就能望到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而古代没有现在那么严重的大气污染,可以看到更多的星象,古人就借此探索宇宙。

古人将天域做了划分,就同地域一般,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以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其中就有“牛宿星”与“织女星”,而把两者连在一起,就称为“牛郎织女”了,有意无意又成了有意思的名词。

真要说情人节,古代还是有的,那就是元宵节。

2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元宵节。那时的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大城市都会张灯结彩,歌舞升平。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佚名《上元燈彩圖》元宵节时的南京街道 “这人一点不比现在少”

平时城里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不准随便在街上跑,唯独上元节例外。

开禁三天,大家晚上随便出来玩,赏灯逛街,彻夜通宵不回家都行。

姑娘们上街,小伙子出动,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干什么都快乐。

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述的就是上元节晚上男女幽会的场景。

中国古代并不歌颂自由恋爱,全因天时地利,元宵节自发成了无冕情人节。

相较于现在被包装成玫瑰礼物烛光晚餐的情人节,小编反倒是觉得许多年前简单淳朴的七夕更浪漫!

你觉得哪个七夕节的意义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