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在历史记载中,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开始,直至清朝的清仁宗(颙琰,年号嘉庆)期间,前后总共有9位皇帝18次来此礼佛。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这9位皇帝中,仅清朝的皇帝就占到了4位,而且前前后后去的次数占到13次,可以说,大约70%被其囊收其中。具体到帝王为:康熙皇帝去了5次、雍正皇帝去了1次、乾隆皇帝去了6次、嘉庆皇帝去了1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大清皇帝尤衷五台山?

不少人寻思着,为何清朝的皇帝们对五台山会如此情有独钟,特别是康熙和乾隆这2位大清的盛世帝君更甚呢?

对于清朝皇帝们这一特殊习惯,不少人都会想起坊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一则大清“尘封”往事——大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的“崩亡”之谜。

民间的说法一致认为,顺治皇帝为情所伤,于是,看破红尘,放弃帝王尊身去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甚至有不少电视剧里也是这么演绎的,因此从康熙皇帝起之后的清朝皇帝们基本都爱去五台山礼佛的原因,被认为是去那里寻找或纪念他们的祖上顺治皇帝去了。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

当然,除了民间的说法外,从历史角度来看,清朝皇帝爱去五台山的习惯的原因并不仅于此,还有清朝统治者的特殊感情,以及在治国理政上的不少考量!

康熙与乾隆:朝圣五台山次数创历史之最!‍‍

提到五台山,提到朝圣礼佛,提到古之帝王,清朝的康熙与乾隆皇帝当属其中之最。

  • 康熙皇帝五台山礼佛:5次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61年(1661年-1722年在位),堪称清朝在位最长的皇帝,这位皇帝,他不喜欢久居深宫,一生多次游历民间考察民情,五台山前后去过5次

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皇帝来五台山朝圣的时间为:

第一次,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第二次,同年九月十一日;第三次,康熙三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第四次,康熙四十一年二月一日;第五次,康熙四十九年二月初二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皇帝像

  • 乾隆皇帝五台山礼佛:6次

乾隆皇帝在位时间60年(1736年-1795年在位),当然,乾隆皇帝在位看似比康熙皇帝少了一年,其实是乾隆皇帝自知年岁太大而主动退位坐上了太上皇,因为乾隆皇帝曾强调过,如果自己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选择退位,他绝不能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由此可见,这位乾隆皇帝在人生的过法上,还是蛮懂得“取舍”艺术的。当然,他和他的爷爷一样,也是位五台山朝圣的狂热爱好者。尽管乾隆皇帝在位的时间上确实没有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然而他在去五台山朝圣的次数上却当仁不让,硬是比康熙皇帝多了1次,前前后后共去五台山朝圣合计6次

可以说,乾隆皇帝在朝拜五台山的兴趣上,不仅是大清帝王中最执著的一位,而且也是自南北朝北魏孝文帝以来,无人可以企及的一位。

历史记载的乾隆皇帝朝圣五台山的时间线索为:

第一次,乾隆十一年九月;第二次,乾隆十五年二月;第三次,乾隆二十六年二月;第四次,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第五次,乾隆五十一年二月;第六次,乾隆五十七年二月。

乾隆皇帝像

通过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朝圣五台山的次数和时间不难看出,这两位皇帝,他们二人对五台山的情有独钟可不一般。

首先,康熙和乾隆二人都特别喜欢去五台山。

其次,康熙和乾隆在去五台山朝圣的时间选择上,基本都喜欢在万物复苏的初春,即多数情况都在农历的二月份。

  • 为何康熙与乾隆皇帝去五台山礼佛独钟二月份?

究竟二月份对康熙和乾隆皇帝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性?具体原因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如下情况都成为之所以选择二月份的理由:

其一、如果根据民间的“顺治皇帝五台山出家说”,那么顺治皇帝应该是二月份出家的,因为历史上记载的顺治皇帝卒于1661年2月5日。这在时间上也是极其接近可能的。

其二,尽管根据自然环境,二月份的五台山,山上应该还算挺冷的,甚至冰雪覆盖尚未融化的情形也很常见,但二月份确是个不错的礼佛月份,这个月,佛教节日比较多。

比如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为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二月十九为观世音菩萨圣诞,因此康熙乾隆二位大帝他们二人喜欢赶趟二月去普陀山也在情理之中。

其三,从季节因素来讲,二月的季节更加适合踏青,可以在礼佛的同时顺路体察开春后的民生状况。

总之,康熙和乾隆皇帝二人的爱好算是凑到一块去了。

清朝皇帝对五台山浓浓兴趣:一则来自清宫的传说!

五台山作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每天来这里朝圣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尤其是在康雍乾时期,五台山的香火达到空前鼎盛。而且从康熙皇帝到雍正,以及乾隆皇帝,他们都有频频朝圣五台山的经历,于是大家在猜测,他们真的只是到五台山单纯拜佛去了吗?

在民间说法中,清朝的几位皇帝去五台山拜佛没错,但同时,还有个更为重要的心愿,那便是——寻根问祖!寻找和凭吊顺治皇帝,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

  • 顺治皇帝“崩亡”之谜,疑云不断

顺治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于1643年-1661年在位,他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但更是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不得不说的是,顺治皇帝虽然幼年登基,仅在6岁就坐上了皇位,可遗憾的是,按照历史的说法,这位皇帝只活了24岁,而且是在一夜之间就突然宣布“崩亡”消息。

由于顺治皇帝去世太过年轻,而且也很突然,在原本身强体健,丝毫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于一夜之间被宣布“崩亡”,针对大众来说,自然疑云四起,说法不断。

根据正史记载,《清史稿》虽有提到,但是记述模糊,仅仅用了11个字简略带过:

“丁已,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至于因为什么原因崩亡,没有说明。只是在朝鲜的史籍中提到顺治皇帝是卒于天花。但可疑之处也是有的,毕竟,中国清朝本家的史书记载都不能知道顺治皇帝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崩亡,而当时的番邦朝鲜的历史又是如何知道这一详情的呢?

由此,野史的信息就开始传播了。民间有种被传得颇为广泛的说法是,顺治皇帝不是突然病亡,而是看破红尘去五台山出家了。而清朝统治者自是不愿向世人道出这一内幕,因此不得不对外宣称顺治皇帝的突然崩卒。

那顺治皇帝可不可能出家?为何会出家?

根据清宫满文档案记载,顺治皇帝14岁在遵化打猎时,认识了一位在山洞中潜修的高僧,因此,他与佛法结有不解之缘。在顺治皇帝20岁时,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他曾在北京海会寺听主持讲解佛法,因此对佛法更有着浓厚的兴趣。接着,在顺治皇帝24岁那年,他最为宠爱的董鄂妃因难产突亡,于是,失去最为心爱之人的顺治皇帝从此心灰意冷,更是无心再理朝政。也许是忧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的100天后,清宫便传出顺治皇帝崩亡养心殿的消息。当然,对于年富力强的顺治皇帝突然“崩亡”之谜,这在很多人看来,都觉得难以取信,因此,后世纷纷猜测,崩亡只是对外说辞,顺治皇帝应该是看破红尘,去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治帝与佛法结有不解之缘

当然,后世之人的这种猜测也并非空穴来风,《康熙起居住》记载,在康熙皇帝继位不久,孝庄太皇太后就带他去了五台山礼佛。这在当时也让很多人大为不解,北京著名寺庙众多,要礼佛那还不就近,干吗非要远去五台山,难道仅仅是聊表自己拜谒文殊菩萨的礼佛虔诚之心吗?

再后来,康熙皇帝前后总共5次去五台山礼佛,后续的雍正皇帝,以及乾隆皇帝,他们也都从来没有拉下,都延续了康熙皇帝这一爱好,而且,乾隆皇帝还先后去了6次,尤甚于他的爷爷康熙。正因此,后来一些史学家做出大胆推测,顺治皇帝之亡不是因为天花,崩亡无非掩人耳目,就是去了五台山出家。

顺治皇帝出家之谜

另外,对于顺治皇帝五台山出家的说法,还给出了一个佐证。

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仓皇西逃途中,当地官员不但接待了他,而且还从五台山借了一些用具来,根据随行官员回忆,那些借来的用具,与宫中所用之物极为相似。按照当时皇家的规制,皇家御用之物非比寻常,佛教作为清静之地,不是顺治皇帝,又有谁敢或者会破格使用呢?因此,那些用具,很有可能就是顺治皇帝当年出家五台山时遗留下来的。

  • 顺治皇帝究竟归何处?康熙皇帝寻父轶事

关于顺治皇帝出家说法,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作为佐证:

在康熙继位后,康熙皇帝就有着去五台山朝圣的习惯。

顺治皇帝出家之谜

一次,康熙皇帝来到五台山,他是特意来这里寻找自己的父亲顺治皇帝的。

这一日,康熙皇帝正在山路上走着,忽然看见在山坳处有个老和尚正摇摇晃晃朝自己走来。

于是,康熙皇帝上前施礼便问:“师傅,请问您知道当年顺治爷出家这件事吗?”

老和尚听罢一阵哈哈大笑道:“贫僧当然知道。”

接着,那位老僧就疯疯癫癫的给康熙皇帝讲了一些让他听来似懂非懂,又似乎语无伦次的话。

康熙皇帝当时也是听得一头雾水,最后只好无奈地问道:“师父您的法号是什么呢?”他打算以后有机会再继续细问。

可这位老和尚,他直接抛开康熙皇帝所问话题,开口就吟出了一首打油诗:

“一字写出四笔成,既无竖来也无横。负薪寺中交上去,斧头和尚是我名。”

当时,康熙皇帝依然没能听明白其中的就理,于是就打道回宫去了。

当康熙皇帝回到皇宫后,他就将自己在五台山的所见所闻闷闷不乐地告诉了孝庄奶奶,毕竟父亲没有找到,还遇到一位老僧,疯疯癫癫的说了一番又一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然而,当孝庄听完康熙的一番诉苦后,立刻大惊道:“哎呀,这个疯和尚是装的,他很可能就是你的父王啊!”孝庄若有所悟地继续说道:“‘斧头和尚’的‘斧’字不正有父亲的“父”字吗?”听孝庄这么一说,康熙皇帝也瞬间大悟,立刻星夜兼程直奔五台山去寻那位老僧。遗憾的是,此后,那位老僧他再也没有看见过。

康熙五台山寻父

因此,康熙皇帝频上五台山寻父的猜测为后世传得沸沸扬扬。

综上而言,基本可以推测,康熙皇帝平生喜欢去五台山,他绝对不是单为烧香拜佛而去,也极有可能是借着烧香拜佛的机会去寻根问祖了,即寻找或者凭吊自己的父亲顺治皇帝去了。当然,到了乾隆皇帝手里,喜欢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继承康熙皇帝这一习惯也不难理解。

祖上对五台山特殊的“宗教情怀”到“怀柔蒙藏”的巩固国本统治思路

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众所周知,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每逢过年过节,来这里求才求智的善男信女总是人山人海。当你细心观察,在来五台山朝拜的信徒中,和别的佛教名山最大不同的一个特色,就是各民族的信徒都有,拜青庙(汉地)的信徒来这里,拜黄庙(藏地)的信徒也是来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台山广化寺,一座典型的汉地喇嘛寺院

如此兼容并蓄的原因,想必不少人都知晓,因为五台山于其它佛教道场所不同的是,这里几乎包容了所有汉地佛教各宗派与藏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可谓显密并存、诸宗竞秀,成为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也即为中国有青庙(住和尚)与黄庙(住喇嘛)共处的佛教道场。正因为这一特色,五台山不但被誉为“中国佛教首府”,也有着“国际佛教文化中心”之称。

青庙黄庙并存现象,提到五台山的这一独特之处,这不得不从清朝祖宗特殊的“宗教情怀”,以及清朝统治者的“怀柔蒙藏”稳固统治的政策说起。

  • 清朝皇帝祖上对五台山的特殊“宗教情怀”

满清王朝,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样,都笃信佛教。

其一、皇太极时,满清贵族对五台山倾仰不已。

满清贵族早在皇太极时,就对五台山充满倾仰之情。这种情怀还得从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说起,当时,元朝后裔察哈尔的摩尔根喇嘛将嘛哈噶喇佛像带来盛京,奉赠予皇太极。据说,这尊佛像的来历可不一般,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奉祀在五台山的金像。从此,满清贵族对五台山充满无限倾仰之情。

其二、满清贵族认为,“文殊”与“满洲”渊源深刻

五台山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文殊菩萨之名号,还有一种译法叫做“曼殊室利”。这在满清贵族看来,他们认为“文殊”与“满洲”渊源深刻。

五台山文殊菩萨像

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月,在乾隆皇帝第五次朝拜五台山时,不但章嘉国师提前来接驾,而且刚好适逢五台山天降瑞雪,此情此景激起乾隆皇帝诗兴大发,他感于五台山佛国的曼妙景象,以及国泰民安的盛世江山,于是挥笔写下《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诗曰:

“开塔曾闻演法华,焚经宣教率章嘉。
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度车。
萦缪杼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
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关于这首诗,乾隆在作解时是这么说的,他认为:梵经中,文殊称曼殊师利,曼殊的谐音为满珠,而满珠就是满洲。同时,竺兰(指竺法兰)的宝号,又与“乾隆”年号相符。

五台山灵鹫峰

在五台山《乾隆御制碑》中就如是提到:

“竺兰宝号(文殊菩萨的称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徽亿万年无量福祚也。”

基于此,乾隆皇帝认为自己才智非凡,几乎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他常将自己比作文殊菩萨,还特意叫宫廷画师给自己画了两幅文殊菩萨装扮的佛装像,故此,在乌斯藏的进表中,曾将乾隆皇帝成为曼殊师利大皇帝。

由此看来,在满清贵族的意识中,他们觉得本家与文殊菩萨缘分极为亲近和特殊,与由此,对五台山特殊的“宗教情怀”可见一斑。

  • 大兴黄教," 怀柔蒙藏" 巩固大清国本之需要

《山西通志》记载,从清朝康熙皇帝开始:

“国家绥柔蒙古,特兴黄教。宏启宗门,藉资控驭,是中外乂安,边民享升平之福者逾二百祀。而清凉五顶近邻郊圻,岁或再至。怀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带乐利者,典尤巨焉。”
这说的是,满清统治者在五台山特兴黄教的一大目的,是要达到“以黄教绥柔蒙古”的治国之策。

对此,康熙皇帝在《五台山殊像碑》中提到:

“事有俾于劝俗 , 聿弘觉善之门。”

雍正皇帝也说:

“因思古今之有佛教,特以劝善惩恶,济世觉民为本。黄教之传,所以推广佛经之旨也。……广布黄教,宣讲经典,使番夷僧俗崇法幕义,亿万斯年,永跻仁寿之域,则以佐助王化,实有稗益。”

乾隆皇帝更写诗直言:

“教维神道设,总为牖斯民 !”

由此可见,清朝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三位旷世英主,他们在对五台山特兴黄教的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怀柔蒙藏”。

另外,清朝从康熙开始至清末,朝廷允许统辖蒙古、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藏族)常住五台山镇海寺。这么一来,五台山不但有了黄教,而且就连蒙藏佛教的宗教首领等于也在五台山扎下根来,那么这对蒙藏地区的人们去五台山朝拜的积极性不言而喻。

从历史角度来讲,蒙古族对佛教的文殊菩萨以及五台山都是极为崇仰,因此在清朝统治前期,清朝统治者的明君圣主们,如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他们通过在五台山特兴黄教,鼓励蒙古族佛教徒常来朝拜五台山的方式,不但达到了借助文殊信仰怀柔人心,化解矛盾的目的,也使得蒙古地区的人们与中央以及内地的关系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不得不说,这对清朝在实现民族融合与国家稳固方面受益匪浅

正是基于清朝政府对五台山原有的特殊情感的存在,以及在统治需求上怀柔蒙藏的这一巩固国本之目的,才使得在清朝时期黄教在五台山兴盛至极。对于在清朝时,蒙藏佛教徒对五台山崇仰的狂热程度,清末民初教育教袁希涛在《游五台山记》写道:

清末民初教育教袁希涛

“内外蒙古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檀施云集。”,“内外蒙古王公台吉,驱驼马牛羊数千里,倾诚贡献者,不绝于道。”

▌结语:

任何事情特殊现象的背后,其原因都不是偶然,正如清朝的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他们二人作为帝王的身份,对五台山的神往态度创历史之最,深究其原因,当然,除了民间说法上的是为了寻根问祖去寻找或凭吊顺治皇帝外,必然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如为了增强国本,巩固统治,增加民族团结的“怀柔蒙藏”这些方面的考量了。

#为什么康熙、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呢#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感恩关注、分享,共同探讨有趣的文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