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言“治病必求于本”,“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症,即医一症,必然有失。惟见一症,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慎斋遗书》。

《医诊治法》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1.解释“见热勿清热”之理论在前已叙述,不再赘述,现谈“见寒勿祛寒”。

慢性胃病患者寒热胀痛各不相同,单谈胃寒。许多胃病患者均有怕进凉食,怕见冷风的现象。这种症状表现不能简单的以“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理论治疗,应该详细辨证,反复推敲。如果单用温胃祛寒之药,而温胃药燥热灼伤胃阴,耗散胃气。初服副作用尚小,久服后旧病不去将会又添新病,使胃内阳虚阴也虚。

其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能够清楚认识到胃寒并非是单纯的胃寒。而胃寒的实际原因是由肾阳和脾阳不足,升发蒸腾、运化温煦的功能降低造成的。如果能从温补脾阳、肾阳着手治疗胃寒,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肾壮阳以温脾胃。脾肾阳气得复后,如温煦的阳光可以消融寒冰一样,获药不温胃自温之殊效。胃寒之症状即可不治自愈,这是必然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见胀勿气”。胃病患者胀满者也多,实胀者短暂之胀,疏通导浊即消。最为常见的当数虚胀,不食胀轻,食后胀甚,缠绵日久的胃病患者多见虚胀。

胀的治疗,当今好多中医师不分虚实,见胀即行气解郁。如果胀轻,正气也不是太虚,服行气解郁药即可胀解。如果患者病久体质很虚弱的话,若大量服用行气解郁药,则有损阳破气、耗精伤阴的弊端。久用行气解郁药不但胀满不能解除,反而会使体质更虚,胀满更甚。

究其胀满之因,盖由中气虚而成中满,外坚中空,腹皮胀紧似鼓,以致皮胀。若气不虚何胀之有,气虚为根本。然而气之根在肾,肾气虚在先,脾气虚在后,脾肾二脏阳气运化升腾失司,则腹内浊气郁积,脾阳不升,胃气不降,腹胀如鼓,撑心堵肋。

我治疗胀满之法:①温补肾阳;②健补脾阳;③消积导浊;④行气解郁。肾气盛能使清阳上升,浊邪下降。肾气为根本源气,肾气上升的同时能激发脾阳升清之功能。肾司二便,肾气旺盛自能促进肠道蠕动,肠蠕动增强而使胃气下降,胀满之症状即可缓解。在肾气上升、脾阳运化的基础上,再加用消导胃肠、行气解郁的药物,胀满之症自会逐渐消失,此即“见胀勿行气”之理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见痛通则安”。胃病患者中胃脘两肋疼痛者很多。《医学发明》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凡疼痛不是气郁即是血瘀。《临症指南》曰:“诸痛之症,由于寒者十之七八,因于热者不足二三。”故治痛者温通阳气为上法。温阳者,温肾阳、脾阳;通气者,通胃气、肠气。在此基础上,血瘀者,活血行血,疏导血脉;气聚者,理气行气,温补元气。让气血运转没有障碍,即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凡治痛不能不辨虚实,不固根本,一味的痛则加止痛药,殊不知治痛不求其本,麻醉止痛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容易反复。故治痛一定要找出痛的原因,是脾胃气虚作痛,还是血瘀气滞作痛。辨证求因,治痛治根。此即“见痛通则安”之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何谓“升清与降浊,消补最关键”?

脾和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相反相成,相互作用,听其矛盾,实则各司其职。胃主受纳、腐熟、消化食物帮助传导糟粕,脾主升清,运化输布精微和能量。脾阳之气有推动胃腑功能消化传导的作用。胃气的下行降浊也有利于脾阳的升清和运化。所以升清与降浊是保证脾胃功能正常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胃病,首先影响的就是脾和胃的升清降浊功能。

因此,治疗胃病者首先要从调理脾和胃的基本功能着手。调理胃的受纳、腐熟传导功能当从“消”字开始。消是消导,帮助胃腑消化传导,让浊气、邪气、糟粕下注大肠排出体外,使邪去胃安。保护脾的升清运化输布精微之功能当从“补”字下手。补即是补脾阳之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帮助脾脏升清输布精微于周身,让整体产生能量以维持正常的功能代谢。

脾胃为后天之本,相互表里实为一家,但分工不同,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输布之全过程。故此在治疗胃病时最主要的是抓住人体正常代谢的基本条件,即“升清与降浊”。用消导胃肠功能和健补脾肾功能的方法才是最关键的。

【本文节选自《全息补肾话中医》,作者:卢允良,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