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音社】今天的世界异常复杂,我们应该创造自己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创造,请参阅本文。本书摘自郑永年教授《贸易与理性》一书,经东方出版社授权特别发布。

一、外部压力可助推内部改革和进步

以前日本的明治维新完全是利用外部的压力,但搞出了一个现代日本来。亚洲“四小龙”也都是这样的,都是通过外部的压力来求得进步的。没有外部的压力,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哪会让步呢?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很多人甚至说“狼来了”,但是狼有没有来呢?加入WTO以后,我们经济呈双位数的增长有多少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从加入WTO以后又增加了多少?到现在轮到美国人说“狼来了”,而不是我们说“狼来了”。当时中国加入WTO时有很多担忧,但后来其实这些担忧很多是没有发生的。现在也是一样的。例如,我们讨论最多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中国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中国特别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甚至比美国更需要。我们现在是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没什么好骄傲的。2035年我们的人均GDP应当有多少,至少应该赶上今天亚洲“四小龙”最后的一位——中国台湾的水平。中国台湾的人均GDP是2.6万美元,而我们整体从1万美元到2.6万美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该怎么做?就是通过技术和创新。通过这些年的讨论,人们已经意识到,数量型的经济扩张已经结束了,必须要发展质量型经济,那就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西方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西方在“往外走”的时候产生迫切需要的。中国现在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的“一带一路”就正在往外走。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国际知识产权体系来保护我们。美国提出来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我觉得这也是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的,即使美国人不说,我们也是要这样做的。

关于协议中谈及国企的问题,我认为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要保护民族工业。美国以前也是这么做的。在跟英国竞争的时候,德国也这么做。但是成长起来以后还是让它去竞争,不能永远养着它,靠垄断来维持它的生存发展。我觉得我们的国有企业也是这样的,已经养得那么大了,还得继续保护下去吗?我们的银行、金融开放,笔者认为协议上的很多条都符合我们的改革方向。如果把这次签订的协议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要做的事情比较一下的话,很多是高度吻合的,没有哪个地方是需要妥协的,只是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农产品采购可能是一件大家比较担心的事情,但问题是我们的农产品本身就是供给不足,不买美国的,也要去拉美买,其成本也是在增加的。在这些方面两个国家实际上是相向而行的。但同时,人们也不能对中美关系那么乐观。

我们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合作,一条腿是斗争,既有斗争又有合作,斗争不可避免。一些美国人认为中美间的“冷战”是从2018年开始的,例如技术冷战。的确,现在两国间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人员的交流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意识形态的对立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才会有“修昔底德陷阱”一说。

从近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来看今天的中美关系不难理解。我们说两国要相向而行,实际上美国也是这样的。当美国感觉到中国跟美国是相向而行的时候就非常开心,同情中国,还能帮助中国,但是当美国感觉到中国跟美国不是相向而行,而是逆向而行,那么就会感到气愤。

二、中国应成为“自己长大”的经济体

笔者以前在波士顿的时候请教过一位资深学者,美国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情绪化?这位学者说美国是一个使命型的国家,就是要改变其他的国家,美国认为应该改变中国,也相信能够改变中国。但问题是美国改变不了中国。还有一点,现在我们这边也有很多人说是不是我们太高调了,放弃了“韬光养晦”政策。这个笔者认为也不可以解释中美关系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人均GDP还不到300美元,那时候“韬光养晦”是很容易的,但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了,所以当时所说的“韬光养晦”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是行不通的。我们已经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了,这表明我们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国际体系的一部分。但问题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这次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不仅对美国好、对中国好,对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好事情。在这次的中美贸易摩擦中,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因为中国的产业转移而得到了好处,但这个好处也只是临时的,如果中美公开对抗,没有一个国家会受益。之前,美苏之间发生了冷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国家之间则发生了战争,这个问题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当时欧洲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度不比今天中美之间的低,为什么他们就发生了“热战”?目前有一些机会主义色彩的美国学者已经在说中美间已经开始“冷战”了。我们以前也说,中美是“夫妻”,不会分家。但事实并非如此。内部问题解决不了,就想外部输出。所以那时候列宁的分析是很正确的,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解决不了,就要往外输出,所以他们发生了战争。因此,即使中美经贸关系密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美苏间为什么发生冷战?尽管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是反法西斯的,但他们间没有任何关联,既没有贸易的来往,也没有人员的交往,冷战便是最好的选择,你不要理我,我也不要理你。这样看来,我倒觉得中美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减少一点,相对“脱钩”一点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两大经济体,贸易依存度太紧密了,任何一边一动,大家都会感觉到很疼,“脱钩”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怎样平稳地“脱钩”是很关键的,现在贸易的谈判就是一种平稳的下降。中国从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到现在的6%,平稳的下行对自己和整个世界都是有好处的。同样,中美间平稳地慢慢减少一些贸易依存度也是有好处的。大家要理性,这样对整个世界都好。

其实我们对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应当有很大的反思。以前我们太理想化了,总觉得自由贸易是天经地义的,一定会存在的,我们采取向世界市场进行采购就可以了。但现在看来,这样是不行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按以前的方式发展,中国可能会变成像拉美那样高度依赖西方市场,高度依赖西方技术,自己永远长不大的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原创性的东西太少,像华为这样较好的中国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技术仍依附于西方。而哪怕一个东西99%国产化,1%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的手里,人家不给你,你还是不行。

汽车工业发展那么多年,我们自己原创性的东西有多少?我们的航空工业飞机的发动机是别人的,航天领域的很多芯片也是别人的,但这些又很重要,是“大国重器”。这些东西中国不是说不会做,是会做的,但是没有压力就做不出来。所以,来自外部的压力比内部的压力更有效。其实美国人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两国技术“脱钩”,美国就更强大了呢?或者是美国更安全了呢?美国有头脑清醒的人也意识到,如果技术“脱钩”,中国自己发展出一套独立的系统,那么美国就更不安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大家才比较安全。

三、中美之争的背后是制度之争

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至少可以分化美国对中国形成的所谓的“统一战线”。以前华尔街、军工系统、安全系统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战线,给中国施加压力,这次签署,华尔街经济部门看到了它的利益。特朗普还是做了一些好事,把那些强硬派遏制了一下。另外,“斗争”方面可能也会深化下去,尤其在地缘政治等方面,因为美国还是“老大”,要保护其“老大”的地位。

这次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中国呢?以前中国的发展方向不明确。20世纪80年代美国是最开心的,因为我们自己提了两个口号,即“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美国说这个好,这正是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后来由于一些事件有了一个大转型,美国又开始制裁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局势又得到了改变。中国真正地开放了,尤其是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即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美国人觉得这也很好,符合他们所期待的方向,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有7000多万党员,党内民主先做起来,再社会民主。同时,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直在和中国进行民主和人权的对话。但中共十八大以后我们宣布自己有中国模式了。尽管我们强调说不搞模式输出,但同时我们也说中国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其他国家可以参考。这样,美国就害怕了。

美国清楚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我们自己也清楚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无疑,中美之争的背后就是一个制度之争。制度之争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只要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自己觉得自己的制度可持续发展最重要。从前,中国很多人尤其是自由派有幻想,相信我们这个制度会变成美国式的制度,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国的制度、西方的制度从来没有超出过西方,西方之外哪个地方都没有成功,中东没有成功,拉美没有成功,非洲没有成功。在很多国家,纸面上说多党制、宪政、自由民主、法制什么都有,但实际上不是一样的。日本成功了,但自民党一直执政,很多美国人也不认为日本是西方式的民主。日本是伪装成西方的民主,实际上不是西方民主。中国如果真的变成了“西方式的民主”,也很难走下去。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台湾跟新加坡的人均GDP是差不多的,现在连新加坡的一半都不到。你能说新加坡是西方式的民主吗?肯定不是的。中国现在确确实实是找到了自己的“四个自信”,找到了自己的模式。我们可以学美国,但我们永远变不成美国,美国也变不成中国。

四、只要中国持续开放,中美就不可能完全“脱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是一个世界,两种体系;一个世界,两个市场——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市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市场。有些国家跟美国多做一些生意,有些国家可能跟中国多做一些生意,有些国家两边都做生意,但会做得比较辛苦一点。这两个经济体之间不可能完全“脱钩”,这里有两个条件:第一,只要美国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我想美国很少有可能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奥巴马想让美国走社会主义路线,他失败了。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不会自我封闭,资本的走向是一定会走向能赚钱的地方。第二,只要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也没有封闭起来的理由,闭关锁国的路线没有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人们总结的经验教训就是: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欧美留学,更不会“闭关”起来。只要这两个条件存在,这两个经济体就不会绝对“脱钩”,有些方面的贸易依存度可能又会上升。为什么?因为资本。美国的资本走向哪里?中国现在是最大的市场。以中产阶级的规模来看的话,我们的比例可能比美国还小一点,但是绝对数字已经超过美国了。所以说要华尔街放弃中国市场是不可能的。如果华尔街放弃中国市场,只是把这个市场转让给日本或者欧洲,笔者并不认为美国现在想这样。

从军事对抗角度来看,美国也没有任何可能性把西方国家团结起来来对付中国。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因为这个市场实在是太诱人了。历史上看,是白宫听华尔街的,而不是华尔街听白宫的。当前这个阶段,他们或许临时结成了统一战线,确实像冷战。但华尔街实际上就是为了使中国更开放,要赚更多的钱。

这几年的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的外资投入没有减少多少,像特斯拉这样的大企业都在投资。其他的国家比如说越南替代不了中国,如珠江三角洲的产业链,并不是说其他国家想形成就能形成的。有些西方国家觉得,中国之后印度会成为另一个大市场。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印度还是很难形成中国这样的市场。印度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法制,都是阻碍资本进入的。

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就是“两个主义”(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有效的结合。确实是这样的,印度哪有能力来推动像中国那样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大规模的全球化?不太可能,因为印度没有制度条件。所以美国绝对不会放弃中国市场,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只要中国是开放的。

从技术上说,中国也积累了那么多年了。中国确实也要走自己的路,要找到原创性的东西。如果没有原创性的东西是很麻烦的,就要受制于人。现在已经有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政府也要起到更好的作用。中国失去了海洋时代,也失去了工业化时代,现在不能失去互联网时代。有人说如果中美之间发生冲突,中国会不会又要封

闭起来?这个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最近笔者一直在思考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讲的。他说西方主导世界三百年,主要是三个国家,一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二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化。他讲到美国的时候非常有意思,美国凭什么而崛起?他说美国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这个表述非常有意思:美国凭什么而崛起?凭战争而崛起。所以我们以前一直是讲和平崛起,我们现在也要思考,我们如何崛起,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书名:贸易与理性

作者:郑永年

定价:69.00

书号:978-7-5207-1562-1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