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一个伟大奇迹,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弥足的进展。

在这些宏伟成绩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的无私付出与奉献,他们用自己的半生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开辟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网络与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那些曾经为我们披荆斩棘的英雄却在逐渐老去。成为老人的他们,正在被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驱逐到了时代的边缘。

近日在湖北宜昌,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为了交医疗保险,顶着倾盆大雨孤身赶往缴纳地点。

没有家人陪同的她本就十分无助,任何人见了都应有义务帮助一把。

可是柜台的工作人员见了她手中一沓钞票,冷冰冰地说:“我们这不收现金,你得扫码支付。”

连一个智能手机都没有、一个微信号都没注册的老年人,去哪里给她弄扫码支付?

但是这里丝毫没有对她的同情,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不会弄之后,索性不再搭理。

老人独自坐在高高的座椅上,弓起的后背搭着一张满是落寞的脸。

01 不会用手机的老人现状:到处碰壁,无码可示

技术是为了方便人类生活,但没有人明确指出这种技术是有排外性的。

它的本质应当是普惠性的,让所有人,不论年龄性别身份都能享受到。

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绝大多数老年人已经被排除在技术带来的便利之外。他们甚至深深地被技术困扰、阻碍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最新的网络统计,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9亿人,也就意味着将近70%的国人都在技术保护之内。

但剩下的5亿人,他们还没有手机,还不会上网,他们在被时代抛弃。

浙江的几位老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示自己的健康码,遭到全车人的呵斥,要他们下车“滚人”。

当几位老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腾,最终下车之后,他们仿佛胜利了一般出了一口气。

这算是什么胜利呢?这些老人曾经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发展社会献出了青春与热量,到头来还要被享受红利的我们排斥?

在银行、医院等业务办理强度高的地方,要求用智能网络来进行预约、信息处理,在我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已经失去了耐心,他们在面对不会使用网络进行预约的老年人时,一脸不屑,挥挥手就要将来的老年人赶走。

他们来银行,可能是要取一笔救命钱;他们进医院,可能是要看一个情况紧急的病。

但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将他们拒之门外,可能带来的后果会多严重?

这是我们社会的老年人的现状。疫情防控要健康码,出门乘车要乘车码,市场买菜要扫码支付,看病要关注公众号进行网上预约。

他们对这些一个也不了解,也就办不了这些事情。

02 老年人为什么走到了数字鸿沟的另一端?

面对现实中发生的一幕幕让人唏嘘感叹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个社会为什么容不下老年人了?

首先,随着中国社会迈入新的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不断推进。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6亿。

新生人口越来越少,死亡率越来越低,社会也就多了老年人,少了孩子和青壮年。这是国家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过程,也是一次阵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龄化带来的危害我们无须赘述,但老年人人口的不断提高,其实就是老年人技术危机扩散的内核。

老一代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年轻时还能凭借体力赚钱,老了以后知识水平低的负面影响便逐渐显露出来。

原本就这一问题可以将社会分为四类人。

年轻人,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智能手机的学习和使用;高受教育水平的老年人,他们也能够通过学习和引导掌握智能手机的用法;低受教育水平的老年人,他们占老年人的绝大多数,面临被时代抛弃的情况;低受教育水平、逐渐迈入老年人的年龄群体。

当越来越多的低受教育水平的人变成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危害性也就随之扩散了。这是一个此消彼长、不可阻断的演变。

其次,中国智能手机使用人口已经突破9亿,这意味着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很高了,社会也在逐渐默认全民智能手机的一种情况。

支付、办公、业务办理等社会行为都可以通过手机来简化操作,降低劳动成本,因而中国正在实现全民智能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深入到了各方各面。

其实要单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现状,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由数字构成的社会。但疫情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个现状。

疫情防控期间,对居民的交流行动实行严格的限制,减少人员流动和密切接触,一切都采用网络或者智能手机的办法。

就像健康码一样,要想让每个公民的健康数据得到实时刷新,就必须采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否则总不能每隔几个小时就印发一张纸质健康凭证给其他人吧。

疫情加快了数字化的进程,让中国不得已缩短了普及时间,直接进入了应用的阶段。

但尚未普及的地方,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使用网络、智能手机来生活,无奈地走到了时代的角落和边缘。

此外,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是最强的。尤其是在中小学与大学时期,记背与运用都十分轻松。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学习能力会逐渐降低,到了老年,它会被无限缩小到一个封闭、停滞的状态。

尤其是教育基础薄弱的一些老年人,和身体不好、精神状况不佳的老年人,他们很难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学习智能手机的操作了。

对于一些不识字的老年人,学会了认识微信图标,看清了什么是二维码,可到了“人工验证”“广告弹窗”等情况时,又会变得不知所措。

今年年初,一位身在武汉的年轻人想要与她住在医院隔离的奶奶开视频电话,他将一个平板电脑消毒后托人送到了医院,交给了他的奶奶。

原本想着会有人帮她解决如何开电话的问题,可护士们教了一遍后,老人没有记住什么,工作太忙,也就没有人再帮她。

这位年轻人在家里捧着手机,一分一秒不敢耽误地等奶奶的电话。遗憾的是,他的奶奶在学会如何打电话之前就去世了。

这简直是一种悲剧。但这样的情况,却在成千上万个老年人家庭中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还不够多、不够细致。

去年,四川一家医院取消了线下挂号,采用线上预约的形式看病。

尽管医院的公告中贴出了“为老年人开辟专用渠道”,但缺乏引导的老年人根本找不到这个专用窗口在哪里。一位老大爷因为带着老伴着急看病却找不到挂号处,生气地斥责服务窗口的人。

对此,甚至有老人已经习惯了。当时在场的一位老奶奶说,社会进步是好事,要我们牺牲也没什么。我们只希望给老年人保留一些生活的空间。

在任何一个公共机构,想要办理一些业务的老年人都可以找到帮忙引导的专人。但他们往往以年轻人的视角来进行工作,所教的东西跨度大,辨识度低,记忆难度高。

一旦老年人稍有跟不上,工作人员便面露不耐烦,随便打发一下就扬长而去,开始“帮助”下一位老人。这种帮助只能让人感到窝心和火气,没有丝毫价值。

而社会的其他群体对老年人的关怀也难以到位,比如之前因没有乘车码而被全车人赶下去的老人们。

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的爷爷奶奶在这辆车上被赶下去了,自己是什么滋味?是否可以寻找更加有效的帮助方法,而非简单粗暴地赶下去。

03 要技术社会,更要人情味儿社会

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老年人走出数字鸿沟,重新回归社会?

让老年人都能感受到被全社会宠着、挂念着的温馨?

第一,最关键的地方是保留老年人最熟悉的一些方式。

比如现金的正常使用与流通,当前一些私人企业都会继续收现金,但是涉及到收款统一指挥处理的单位,例如,某公司要求收银员统一用微信支付的方式来付款结算。因此员工为了方便,只接受微信支付,不接受现金。

我国有明确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拒收现金,但仍有一些人打擦边球,让老年人感到无奈。

为老年人设立无障碍的渠道是一个有温度、有风度的社会必备的。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行动,帮助更多的老年人完成这项任务。

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河南郑州开展的全民核酸检测中,老年人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如何让他们完成检验是一项高难度工程。

但我们所见到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自发地走在抗疫前线,帮助老年人完成扫码登记和手续流程。

年轻人身穿红色的小马甲,微笑着拿着手机,弯下腰为老人悉心解答,一老一少,其乐融融。

这才是我们中国的文明传统,我们最骄傲的地方。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和传递。

第二,社会要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爷爷一样对待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

就像此前那位没有健康码,一路被拒载的老人一样,司机响应疫情防控号召,注意安全是好事,但可以通过向公安部门或防疫机关反映、拨打电话的方式为老人提供一些支持。

人情味是在遵守规定的基础上的一种人格魅力和人文关怀。

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社会一定会有更多和谐的地方,少一些冲突和负面情况。

最后,老年人自己更应该发扬终生学习的精神,靠自己主动与时代接轨,紧跟时代脚步。

一部智能手机,尤其是一些功能并不多,性能普通的,几百块足矣。如何加微信好友、使用微信发送语音、如何打微信电话,娱乐上刷刷短视频,不出一星期便能学会。

双管齐下,老年人就能在新的社会获得保障,不容易被抛弃,也能具备更好的心理去面对这个时代。

每个人都会老去,当你善待一位老人时,能否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若干年后的自己也会被这样的善意对待。

科技可以超前,但社会服务必须紧贴当下,倘若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抛弃一部分人,科技本身的用意也就失效了。要建立广泛服务人民群众的科技与应用,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务实之举。

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不应当只有发达的技术,更应该有充满人道的关怀与人性的和谐。倘若两者产生了冲突,我们宁愿舍弃前者,也要让道德的光芒发扬出去。

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人是最温良、最具有人情味儿的。

未来的中国必定能够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也参与到信息时代的便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