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财务造假千万种,系列文章第三篇,獐子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造的什么假

摘自中国证监会官网:

证监会定性是“寅吃卯粮”。中国成语里的意思是: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挪用了以后的收入。

16年的净利润,7600万。17年净利润,亏损7.26亿。造假的就是这两年,手法非常隐蔽。利润调节,既不靠货币资金、也不靠大量的贷款,主要靠存货。

这种造假相比康美和康得新,更难以察觉。在东窗事发前,几乎没有大的预兆。所以,我们一般都不会去投资养殖和种植的企业。

这种类型的企业,由于经营属性的特殊,它的存货不像消费品、白酒、医药,它自身无法清晰的盘点。

比如山上的药材怎么盘点。又比如獐子岛的扇贝都在海底,审计人员难道穿个潜水服下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经营模式,容易滋生造假,投资者与其下注它会不会造假,还不如敬而远之。

(二)獐子岛做什么

按照行业属性,獐子岛做水产产业链一体化。包括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水产贸易。按照产品区分,包括扇贝、海参、鲍鱼、海螺、海胆。

几乎所有产品,都是海产,一笔糊涂账。且利润也非常不稳定,经营好的年份可以赚5亿,经营不好的年份可以亏损7亿。

即使是重资产的周期股,景气年份和不景气年份,波动也不会如此巨大。

同理,獐子岛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三)怎么看造假

根据证监会的结论,我们来做事后诸葛亮。

对于净利润的调节,最重要的是两个因素,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

正常情况下,两者应该是存在一定的比例。但是,如果说某些年份,偶尔出现不对称的比列,也不能就判定为造假。还需要看当时的行业情况。

比如说,今年的煤炭和钢铁价格大涨。与之对应的水泥和家电,成本端就受会到挤压,表现出的现象就是营业成本的涨幅远大于营业收入。

獐子岛的造假模式分为2步,且不做了一次。

首先,营业收入保持稳定,但对应的营业成本数值,这就导致了利润提升。

做低

其次,造假我们一直说要有地方藏,獐子岛将假利润藏到了海产品的存货。需要清空这些假利润时,只要发一个公告,所有存货瞬间灰飞烟灭。

这则公告也不难猜,就是那几年很有名的梗:扇贝又跑了。

虚增的利润,通过存货减持,回归平衡,并且可以归为天灾。

具体看,獐子岛的指标相对简单,证监会定性的16年和17年,它做了两件事。

16年存货有17.5亿(海产品),当然这都是虚增的。到了17年,存货降到了12亿,蒸发后,藏着的假利润在资产端就完成减值了。

怎么蒸发的?

在利润表,通过营业外支出(具体明目写的是“非常损失”),损失了6.3亿。直接把帐做平。

概括起来,通过本应该计入成本的金额,放到了存货里,虚增16年利润。到了17年,通过减值(非常损失),完成闭环实现账目平衡。

同样的手法,看图上的13和14年,已经完成了一次。所以,它的扇贝又跑了,扇贝真的好狡猾。

(四)结语

养殖类企业造假的成本和难度,比康得新这类制造加工企业要简单,但也有迹可循。

的多

16和17年的操作,在13和14年已经做过,如果打算投资这类企业,需要拉长周期,动态去跟踪。

或者,直接远离这类型的企业。

下一篇,我们说哪个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