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内容来自我的新书《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这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已上书。

如果你要购买,请点击此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字样,进入当当网小程序。

或者你可以直接去各大购物平台,如果需要联系相先生,请添加微信:yylszz。

内容摘要:

1、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形成于他的原生家庭,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问题传递给孩子,这叫做心理问题的代际传递。

2、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和自己分离,最终活出他自己,这样的爱是饱含着祝福的,这样被祝福过的孩子,一生会开心、快乐顺遂,这样的爱是伟大而美好的。

我们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毫无疑问,这份爱是伟大的而美好的,但是我们今天不分析美好,我们分析其中并不美好的一面。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一直在围绕着原生家庭中的父母讲关系,这一节我们围绕着原生家庭中的父母讲自我。

我们在第一节论述了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可能就是他命运的雏形,那好的母子关系,就意味着一个好命运,就意味着获得了一生的祝福,相反不好的关系,就意味着没有得到祝福,一生可能都会过得很难。

比如当一个人有以下三个特征的时候,可能就意味着没有得到这种祝福:

1、经常压抑自我

压抑自我其实是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最早开始于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有两种情况,会让一个人形成压抑自我的性格,其一是在和母亲的关系里,母亲喂养婴儿的时候。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特别是婴儿期,如果抚养者(主要是母亲)能按照婴儿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去及时地喂养他,满足他,那么婴儿就会发展出真实自体,所谓真实自体就是真实自我。

相反如果在和母亲的关系里,母亲总是忽略婴儿自身的特点,而是按照自己想法和条件,比如自己晚上不喜欢起夜,就白天给婴儿吃饱,不想给婴儿换尿布,就置之不理,或者母亲自己充满了焦虑,看不见婴儿的需求等。

这时候婴儿就需要围着母亲去建立自己的感觉,围绕着母亲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形成了最初的虚假自体,即虚假自我。

其二就是在整个原生家庭的环境中,如果家里的父母、长辈,总是让孩子听话,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志,那孩子也会发展出虚假自我。

发展出虚假自我的人,小时候在原生家庭里经常压抑自我,成年之后,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依然会延续这种压抑自我的习惯,以此来和别人建立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敏感、在乎别人的评价

有虚假自我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敏感、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他的自我完全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构建的,比如来访者张兵(化名)他极其敏感,也比较内向,朋友也很少。

他说他很小就是这样的性格,他的妈妈经常夸他听话、懂事,不给家里添乱,不像他的弟弟一样调皮、叛逆,不听话。

而实际上是他的妈妈强势、控制,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有安全感,所以总想自己做主,来获得掌控感,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习惯来,而“看不见”眼前这个孩子真正的需求。

幼小的孩子看到自己在和父母的关系里,自己的意志总是被打压,总是不被允许,所以他就会变得习得性无助,不再表达自己的意志了,就习惯于听从和顺应。

当然有的时候,也会走向一个极端,那就是绝对的叛逆,来访者张兵听话、敏感,他的弟弟绝对的叛逆,就是这样的例子。

一个听话、敏感的人,会去顺应别人,会去揣测别人,为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去负责,而要做到这些,他就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去把注意力时刻放在别人身上。

这样的特质在关系中,是很累的,压抑自己很累,很不舒服,去时时刻刻感受别人的情绪也很累,所以他们会过度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

别人在关系中能获得滋养,他们在关系中会过度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所以他们就不愿意跟别人建立关系,所以这样的人,人际关系不好,也就不难理解。

3、不会选择、惧怕选择

很多的人惧怕选择,不会选择,但通常而言没有选择人生就没有了意义。选择它确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

来访者张静(化名),她最惧怕各种选择,可以说她有选择强迫症,在原生家庭里,她是父母眼里的乖乖女,她可以不用选择,因为父母把很多事情都给她安排好了。

可是当进入社会之后,她发现她需要独自面对,这时候她慌了,所以她幻想着能有一个可以依赖的人,用不着她自己再做出选择,只要听他的安排就好了。

但是当有一个这样的人出现的时候,当她真正处于这样的关系中的时候,她又充满了焦虑,因为她怕被抛弃,此外对方的选择很多时候并不是她真正需要的,这也会让她很不舒服。

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著作《逃避自由》一书中说“人们逃避选择,本质上是逃避选择带来的后果和代价”,凡有选择,必有代价。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而不是凡事自己说了算,孩子就会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孩子的选择没有什么现实层面的重大意义,可是成年人的选择就不一样,但是从小孩到成年人,这种选择行为背后的能力是一脉相承的,小时候没有学会,长大后就不会选择。

最后总结一下,当出现上述三种特征:

1、压抑自己,那有可能是你在原生家庭里,发展出了一个虚假自我,因此你不能做自己;2、敏感、在乎别人的评价,这会过度消耗你的心理能量,使得你不想跟人建立关系;3、不会选择,根本上是你惧怕选择带来的后果,可人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往往就在于选择。

所以你就需要意识到,你一直在沿用小时候的心理习惯,下意识地用小时候的心理习惯来应对眼前的人和事。

这时候你要暗示自己,你要提醒自己,现在你的已经长大了,你可以不用压抑了,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了,你可以不用总是关注别人的感受了,因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你也要“逼迫”自己开始做选择,做出选择,就去面对选择带来的结果,这是你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意识到问题,然后在关系中,去表达自己,不要惧怕结果,惧怕都是你用小时候的心理习惯想象出来的情绪,去表达、去选择,这是活出自己的必由之路。

各位朋友,如果相先生的文字对你有所启迪,麻烦您点个赞或者点个“再看”,感激不尽,如果你需要联系,关注后菜单栏有联系方式。

如果您想查阅专栏,可以在今日头条或百度,搜索“心理相先生”在专栏版块查看!

作者|相先生:心理咨询师,签约作者,头条、百度付费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