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总是能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而它创造的诸多政治及文化财富更是直至今天都值得深入探究,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但是,无论是再如何强盛的王朝,也终归会迎来灭亡的一天,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唐朝依靠着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做到了全面强盛,但随着这套政治制度的老化以及时代的变革,唐朝也最终走上了衰弱的道路。即便唐朝历史上也曾不断有人试图阻止这一进程,但依旧还是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势。

一、藩镇割据是唐朝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

1、节度使得设立是唐朝解决外部军事威胁的方法

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其初期在军事层面呈现出对外无往不利的状态,府兵制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作为一项从西魏时期就开始实行的制度,府兵制不仅能够较大限度地团结国内统治阶级的力量,也能够极大提升军队战斗力,从而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

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府兵制再度进行了改革,使唐朝军队的战斗力继续提高,正如李世民所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也正是依靠着府兵制,唐朝初年对外几乎一直保持着战略进攻状态,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着唐朝军队的身影,周围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也都相继臣服,李世民天可汗的称呼也就此出现。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府兵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正是由于唐朝初期的大规模扩张,使得唐朝战线拉得过长,这不仅使唐朝的军事成本大幅度提高,而原本可以轮换的府兵中有很多也一辈子都无法再回到家乡,国内民众参军的积极性因此又大幅度降低。

另一方面,府兵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均田制在唐朝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之下也逐渐遭到破坏,不再能够给予府兵制以经济支撑。

久而久之,府兵制就成了一件流于形式的事情,在唐朝历史上消失不见。但与此同时,唐朝周边的军事压力却越来越大,面临着来自吐蕃、突厥、奚、契丹乃至阿拉伯等各方势力的轮番袭扰,整个唐朝在军事制度上面急需一种改革

就在这种情况下,募兵制开始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每当唐朝政府分配的兵额无法满足边疆的军事防御所需时,边疆地区的军事长官就会自行招募士兵。由于这些士兵的生杀予夺大权都掌握在当地长官手中,这使他们对长官的忠诚程度远远大于皇帝,“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些长官的军事权力便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培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当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唐朝的对外战略由原先的积极扩张改为保守防御,唐朝政府也因此在各个边疆地带驻扎防御力量,如长寿元年在安西四镇安插军队以控制塔里木通往中亚的道路;在天山北侧安置军队以防御突厥势力的侵犯。

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边疆地区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唐朝设立的节度使也越来越多。而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以保障胜利,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下放权力,继续将部分军事及政治乃至最后将经济权力都交给当地军队的长官,这便是节度使权力的来源。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成为河西节度使,标志着节度使这一官职的正式产生。可以说,节度使制度是一项适应唐朝社会变化的制度,无论是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难以为继还是对外战略的转变,都是促成它产生的因素。

2、节度使制度后期极大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对唐朝政府来说,节度使势力越强大,唐朝边疆就越安全,整个唐朝自然也就变得安全。因此,在节度使制度初期产生之时,唐朝中央政府对节度使采取的是扶持倚仗的态度,这也促使节度使得势力不断增长。

到了唐玄宗时期,各个节度使势力加起来所拥有的军队多达四十九万,唐朝中央政府的禁军则只有十二万人,是唐朝外重内轻的主要表现。

然而,这一本应保卫唐朝安全的制度,却在后期对唐朝的灭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节度使势力的愈发强大,他们对唐朝中央政府逐渐产生不臣和觊觎之心,试图取而代之。再加上唐玄宗后期的昏庸无道,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不仅使唐玄宗之前苦心经营出来的盛世彻底毁灭,更为之后的唐朝埋下了祸乱的种子。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却在这次动乱当中遭到了极大削弱,再也无法对各方节度使势力形成压制态势。

甚至为了平定叛乱,唐朝政府还需要通过继续放纵他们的方式来求得他们的帮助,从而导致了直至唐朝灭亡也没有解决的藩镇割据问题。

在藩镇割据问题之下,唐朝皇帝再也没有了以往天子一呼百应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拳头大就是硬道理的政治格局下,他们只能与各方藩镇相爱相杀,在尚未完全残破的格局当中竭力维持着一个大唐的存在。

3、财政问题是唐朝政府权威不再的根本

事实上,在节度使制度设立初期,财政大权依然是掌握在唐朝政府手中的。为了解决边疆军队的后勤供应问题,当时唐朝政府主要采取的是屯田制,即在当地开垦农田荒地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起初,由屯田生产出来的粮食是由中央政府的度支来进行支配,这也是中央政府控制边疆军队的有效方法。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却经常有军队因为无法及时获得物资而导致战败的情况出现。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以保卫边疆安全,唐朝政府不得不将这部分财政权力转移给节度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食盐资源的管理权限也被交由给节度使,再度扩大了节度使的权力。当节度使连钱都有了,唐朝中央政府对他的挟制自然也就极大减弱,真正成了边疆地区的土皇帝。

此外,唐朝中央政府军队的弱小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在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普遍遭到极大破坏,曾经的富庶繁荣再难见到。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南方地区则成为了唐朝赋税的主要来源,正如韩愈曾经所说:当今赋出天下,而东南居十九。

但是,在唐朝后期,各个地区又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们不仅对本就虚弱的唐朝政府再次给予了重大打击,同时还阻塞了江南地区与关中地区之间联系的通道,使长安几乎成为一座孤岛。

没有了外部援助的支持,唐朝中央政府军队所能组织起来的力量就变得极为有限,甚至还在随着时间的发展持续下降,黄巢之乱前的唐朝神策军有十万余人,后来变成五万余人,在唐朝末年则变为两万余人。如此薄弱的力量,唐朝政府自然难以同节度使抗衡了。

二、宦官干政是唐朝不可忽视的问题

安史之乱过后,唐朝政治陷入了另外一个怪圈。有鉴于各方节度使坐大导致中央政府权威大大降低的局面,唐朝皇帝开始对朝臣生出忌惮怀疑之心,转而任用宦官作为自己的心腹,这便是唐朝中后期著名的宦官干政产生的源头。

在此之前,唐朝统治者通过科举制的方式与地方豪族之间达成了一定的平衡,共同维护了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稳定。虽然这些地方豪族占用了许多国家资源,但也确确实实培养出来了许多可堪大用的人才,如崔仁师、张九龄等人,都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但是,随着他们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宦官便开始凌驾于他们之上,成为朝堂政事的主要决策者。

面对安史之乱的发生,唐朝统治者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发生的根本,去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入手来实行改革以增加中央政府的权威,反倒是任用宦官来作为自己在朝堂上的耳目,从而达到控制朝廷的目的。

到了唐朝后期,朝廷当中已经在各个地方都充满了宦官的身影。之前的士大夫尚且还有着治国理政的能力与志向,但宦官则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当中,当他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甚至还能够一手操控皇帝的废立,甘露之变的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

久而久之,唐朝政治便往着愈加腐败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在与藩镇的斗争当中落败和灭亡。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唐朝历史上,无论是节度使制度还是宦官干政的产生,都是唐朝政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专门推动的。从最开始来看,这些制度尚且还能够为稳定唐朝政局发挥出一定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反倒成为了威胁唐朝存在的最大因素。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对唐朝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除了是因为它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战争破坏外,还在于它对唐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动摇,从而使唐朝朝着一个难以逆转的深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