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P7疑似性侵女下属事件,引爆了“酒桌文化”和“破冰文化”的讨论。本来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阿里,连几年前的程序员开外挂抢月饼被迅速开除、天猫总裁蒋凡被老婆董花花公开捶出轨网红张大奕都被翻出来了。
没想到,这个事儿一喷气,一拐弯,跑到了腾讯身上。
网上流传的一份截图显示,某位腾讯实习生,向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总裁刘炽平提议颁布“拒绝陪酒”相关条令,杜绝酒桌文化,维护酒桌上的女性。
措辞是这样的:
你身为领导,必须为阿里此行为发声,严令禁止此恶劣行为发生在我司!!!
对刘炽平甚至还加了一句:
务必回复!
网友表示,此事如果属实,孩子有可能距离职不远了。
我们连你以后的简历内容都想好了——曾指导马化腾、刘炽平工作。
短短一百字,学生会主席那味儿可是太冲了。
简直是学生会大官空降企业低管。
请问,学生会是不是都有一套说话模板啊?为什么全天下学生会,说话都几乎一个样儿?
注意你们对学姐说话的态度,问学姐问题不能用ok和表情包,必须回复“收到学姐”。
我不希望其他部长给我说我部员的问题。
杨主席也是你们能直接@的?我不想看见第二次。
写到这里,壹读君的拳头已经蠢蠢欲动了。
到底为什么,这些人的每一句话都让人觉得不适又讨厌?
同志,你说话不要太大力!
让我们先想想,人说话是为了什么?
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奥斯汀(John Austin)告诉你——简单一句话,为了干事呗!
奥斯汀和他的后继者塞尔主张对日常语言进行彻底的研究,并认为“说话就是做事”,一切句子的功能都看作执行语言行为。
试试比较下面这几句话:
A. “快闪开!”
B. “你没看到那个车过来了吗?”
C. “车快来了。”
D. “你看,车来了。”
光看这几句话,我们脑补出来的场景可能是完全不同——可能是快被车撵屁股了,也可能是在F1赛场观众席上镇定自若的瞭望......但没有例外的是,我们能感受到不同语句之间语言的“力量”是不同的,这也就是奥斯汀所谓的语旨力(illocutionary force),即语言的意旨所具有的力量,它是完成言语行为的推动力。
“快闪开”是非常强硬、急迫的命令,“你没看到那个车过来了吗”则增加了一些指责和讽刺,“车快来了”比较中性,仅能看出提示的行为,而“你看,车来了”则更温和。
注意,这几种提示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只不过由于语旨力的不同,适用的语境和场景不同。
既然不同的说话方式有不同的力量,假如当我们想着做某件事,而语言传达的力量表达另一件事的时候,就大事不妙了。
却
当我们想要提议的时候,却使用了“命令式”的语言,那么命令语气所表达的语力已经超出了我们想要的范围,它意味着语言要迅速变现成权力,在一些场合下,这种表达就相当激进和敏感。
以实习生的这句话为例——“你身为领导”,原本的意图应当是强调对方作为领导应当为改善公司风气承担责任,但这话一说出来,就增加了可能的指责含义,语力一下变化了:“你身为领导,(却没有......”、“你身为领导,(却不能做到......”,“你身为领导,(怎么没关注到......”
一个好好的提议变成了一顿批。
所以我们所谓的分清场合、说话得体,很多时候其实是在不必要的时候说话太“大力”了,在语言中增加了不必要的力量,让对方感受到了压迫。
小伙砸,你是不是坐错位置了
可能要有人举手了:仅仅停留在语言和语力的层面还没挖到最根儿上,毕竟我们还可以接着反问——那他/她们为啥会说话太“大力”呢?
马克思老早就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杜塞挪用了索绪尔语言学“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将这一概念融化在符号理论当中。
个体的人就好比一个符号,是语言表达里的“能指”(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自身),而这个符号的含义和内容,要由具体的社会关系来进行规定,也就是所谓的“所指”。
(图中的“arbor”(乔木)这个语词的语音就是这个语词符号的“能指”,而“树”的概念或树的形状就是符号的“所指”,图源资料4)
简单来说,你的社会位置决定了“你”的含义,也就决定了你说话的习惯、思维的。随便再借用一下维特根斯坦的话: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嘛——那些总是停留在唯我独尊、说一不二的某个小圈子里的人,容易形成这种对支配和权威性表述的偏好,因为这就是他大部分时间的生活。
范式
另一方面,语言的生产,本身也彰显着使用者自身的欲求。人是有能动性的,也是有差异性的,不是什么事情都受身份限制。
假使有人说:就算我有不好的性格、倾向,那还不是我的社会身份影响的.......这样分析下去岂不是有无穷无尽的说辞?
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能把一切错误都推到你的社会身份上去。你明明可以说得更和气些,干嘛非要跟吃了枪药似的呢?
因此影响一个人说话方式的,除了社会地位,个体的特殊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可能有的人......就挺喜欢比较有支配感的那个状态吧......
所以,“学生会主席式”发言之所以存在,有两方面的合力——
一方面是官僚体制的经历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种权力意识较强的说话方式;而另一方面,说话者自己并不反感这种形象,反而比较追求有官威的说话方式,就导致了他/她某个社会身份摇身成为所有场合都适用的“永久性皮肤”,进而不分场合地使用“务必回复”等迷惑言论。
但并不是每一个场合,都能让你为所欲为、想说啥说啥。
在学校,可以因为自己的身份控制学弟学妹。但毕业之后,社会就会教你做人——
你大,有人比你更大。你在学校再大,也不过是个职场小虾米。
刘炽平看起来平和的那句“我会把你的建议发给HR”,要换成学生会那套语言的话,可能就约等于:
务必开除。
【参考资料】:
[1]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袁文彬.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三副面孔——语言生产·欲望政治·生物权力[J]. 外语学刊,2019(3):1-6. DOI:10.16263/j.cnki.23-1071/h.2019.03.001.
[3]赵杰,刘永兵.语言·社会·权力——论布迪厄的语言社会观[J].外语学刊,2013(01):2-7.
[4]F.de.Saussure著, Roy Harris译,张绍杰导读,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杰拉尔德·达克沃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