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地球外面的世界,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人们就一直充满好奇,但是迫于科技水平的落后,所以外太空的探索一直没有开展。之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航天事业也具备了各种发展条件,于是探索外太空的计划也逐渐提上日程

数百年前,人类通过天文望远镜观看地球之外的世界,而近百年内,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也实现了探索外太空的梦想,只是当我们看到浩瀚的宇宙时才发现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在人类抵达外太空之后,对宇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无尽的黑暗,“数不胜数”的天体,发光的恒星和可能适宜生物生存的行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观测到宇宙中的景象,但是人类要想走出太阳系却还需要数千年的时间。如今人造机器离地球最远的是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旅行者一号”一直在向着太阳系的边缘进发,并且速度可以的达到每秒16.7千米,可以说这种速度在地球上还无法实现,但是如此之快的速度也需要3万年的时间才能抵达太阳系边缘。

随着“旅行者一号”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宇宙的环境也产生了看法,在科学家的认知中,宇宙中物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也就是有的地面天体密度大,有的密度小。宇宙中的天体具备星球引力,所以靠近恒星或者星系中心区域应该天体密度会比较大,但事实是否如此,这还需“旅行者一号”给出答案

在2012年“旅行者一号”已经发射了30多年,并且这时的“旅行者一号”也抵达了太阳系的日球层。日球层是指太阳风与来自宇宙中的辐射的“势均力敌”的相交之处,也属于太阳系范围。太阳风无时无刻都在产生,并且会向着四周扩散,不过宇宙中也同样存在类似太阳风的辐射,两者都会因为距离变远而逐渐“削弱”能量,所以也就会出现“势均力敌”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旅行者一号”发射时,虽然当时科技水平较低,但也携带了比较先进的设备,对于太阳风和宇宙星际粒子的电子密度还需精密的仪器计算才能得出答案。按照如今旅行者号收集到的数据,在183亿公里外的区域内,电子密度在每立方厘米0.055个电子,而179亿公里处的电子密度则是每立方厘米0.039个电子

通过对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家的猜测出现了偏离,但是根据“旅行者一号”和“二号”的数据对比,发现两者的数据在同样的位置时是相同的,所以在太阳系之外,物质密度确实很高,虽然这与之前的猜测有所背离,但这却有数据作为依据。

结语:

其实“旅行者一号”收集到的数据大概率是正确的,之所以猜测会出现偏差,大概率的原因与太阳系范围定义有很大关系。即使跨越日球层也还属于太阳系的范围或许抵达奥尔特云才算是到了星际空间。对于宇宙中存在的奥秘,我们的科技水平依旧限制了我们的探索进程,所以科技永远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