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了一个关于斯托克代尔悖论的故事。1965年,美军斯托克代尔上将被俘,他在8年内遭受了20多次严刑拷打,仍能生存下来。而其他美国战俘,却很快就死了。在接受采访时,斯托克代尔说:“我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我对未来没有太高的期待,他们之所以会死去,是因为他们对未来过分期待;他们总盼望圣诞节就可以被特赦,可是圣诞节过后没能如愿;于是又想复活节可以,结果还是没被释放······这样失望接着失望,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斯托克代尔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其实追求成功本就是一场没有固定范式的攀岩,把目标过多地关注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圈层里,只能让自己在一次次无法控制的打击中难以奋起。只有把目标放在自己能够触碰的眼下,才能一点点接近最终的胜利。

然而,“快”时代让我们偏离了这种模式。由于时代的瞬息万变让我们害怕错过拥有的机会,我们偏向于接受及时的满足。而信息获取的便利,又让我们在一次次纵横比较中,加深对自己、对未来的焦虑。这种焦虑源自我们对自我的不接受,也来源于自己的恐惧。

曾几何时,我们曾幻想在书剑江湖中恣意恩仇,我们曾幻想在人情世故中纵横捭阖,在一本本成功学教科书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幻想自己是某个小说中的人物,破译了职场、生意场上成功的密码,我们误以为,成功就像化学实验一样,有明确的原料、方法和步骤。我们希望用最简单、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成绩。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人,却不喜欢下功夫读书,于是我们选择用五分钟听别人讲一本书;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身体强健的人,却不喜欢下功夫健身,于是我们购买了大量健身卡却不愿意去健身房;我们希望自己成为职场高手,却不喜欢下功夫钻研,于是我们用网上抄来的观点,作为自己的阅历。我们幻想健一下身就能有马甲线,我们幻想散一次步就能瘦五斤,我们幻想读过一本书就变成大师,我们幻想听过了一次课就变成专家……

《论语》里说,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说的就是一个不求上进只求上位的人,急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能够“速成”,这类人最终的结局,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现实里,每个人的每一次成功都有着太多不同。我们不能将关注点放在遥不可及的圈层里,一旦事情未按预期发展,只能加剧我们的焦虑,让我们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中。而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能够影响到的圈层里,让自己不断在舒适区边缘锻炼,內视自身,我们最终将获得成功。

这时,世界才会跟强大的自己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