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封建王朝的谢幕,清末时期,共有9个总督活跃在政坛上,简单来说,总督相当于今天一省或数省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绝对位高权重,那么辛亥革命后,这9个封疆大吏都到哪里去了?他们结局又如何?
一、直隶总督张振芳
直隶总督号称“八督之首,疆臣领袖”,因为直隶包围京师,地位重要。然而这位末代直隶总督张振芳,却并非因为其能力而得到如此重要的职位,只是因为他的姐夫是袁世凯的大哥,因为姻亲关系才在袁世凯的支持下“署理”直隶总督。
而他也仅仅“署理”了10天,就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清朝灭亡后,他仍然支持帝制,先后参与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后来政治上逐渐失意,不得不转投商界,最终于1933年逝世。活到70岁,也是善终了。
张伯驹
他有一个侄子,后来过继成为他的养子,非常出名,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
二、两江总督张勋
九大总督里最知名的了。近代史上专有一节,其他总督莫及。
著名的“辫帅”张勋在辛亥革命时期原为清江南提督,与张振芳一样,都是“署理”成为了总督。
他一直持反革命立场,忠于袁世凯和清廷,并于1916年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张勋复辟。
复辟失败后,张勋逃至荷兰使馆,获北洋政府特赦后,一直居住于天津租界,并投身商界,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号称攒下了数千万银元的家底,一妻十妾,晚年逍遥,无论当时还是死后,不少人称其为“大清孤忠”,1923年于天津病世,一时悼亡者多,倍有哀荣。连溥仪都赐谥“忠武”。
作为江西人,张勋没少资助家乡,故在当地声名很好。
三、两广总督张鸣岐
电影《辛亥革命》中,镇压黄花岗起义、迫害由胡歌饰演的烈士林觉民的就是末代广督张鸣岐。
此人也是顽固的帝制支持者,清朝灭亡后,携巨款逃亡日本。后来又投靠袁世凯,参与袁的称帝闹剧。护国战争结束后,长期隐居于租界,直到抗战爆发,又积极参加汉奸活动,为日本侵华张目,1945年病死天津。
四、湖广总督瑞澄
末代湖广总督是旗人瑞澄,他也一度对革命党采取严酷的镇压,但在革命军强大攻势下,两天时间内武汉三镇即告光复,他只得弃城而逃,由于惧怕清廷问责,他先逃往日本,民国成立后则隐居于上海租界,1915年逝世。
五、闽浙总督松寿
闽浙总督府位于福州,武昌首义后,福建革命党人也计划采取行动。而松寿平日善待士卒,作为地方官员,在福建颇有声望,为此革命党人曾劝说松寿加入革命,但此人顽固不化,坚持纠集满人抵抗,最终在激战一天后被击败,松寿则吞金自杀。
松寿也成为唯一一个为大清殉国的总督。
六、四川总督赵尔丰
末代川督赵尔丰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他在之前的西康建省动议中采取强硬措施,击败西藏叛军,维护了清廷在西藏的权威,对国家的统一是有贡献的。可惜的是他同样处于对清廷“愚忠”的态度中,严酷镇压四川人民的革命活动。
1911年4月,时任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兄长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赵尔丰升任川督。此时保路运动已经风起云涌,而赵尔丰则坚决执行了清廷镇压的命令。
辛亥革命后,赵尔丰卷入了当时四川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被当时的革命军政府处以斩首的刑罚。
赵尔丰成为辛亥革命中唯一被杀的总督。其功其过,使其毁誉参半。
七、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是满洲正黄旗人,一直以来都在西北做官,在西北地区颇有威望。辛亥革命爆发后,长庚曾同当时西北地区另外的满族高官计划奉迎清帝溥仪,以关中为根据地坚持抵抗。
但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逊位,长庚也只好作罢,回到北京不问政事。此后袁世凯政府曾想请他出山,也被拒绝。1914年逝世,清室和北洋政府都表示哀悼。
八、云贵总督李经羲
末代云贵总督李经羲,他的父亲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辛亥革命爆发时52岁。他在任期间,训练新军、发展实业,为西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同时还着力提携年轻人,著名的蔡锷将军就是他发现提拔的,甚至对我军首任总司令朱德元帅也有着知遇之恩。
也因此,在革命爆发后,李经羲得到了革命军的优待,最终被礼送出境。1913年,曾被袁世凯政府任命为政治会议议长,此后又历任审计院院长等职务,1917年“府院之争”爆发,还曾短暂的做过一周的国务总理,因张勋复辟而告终,1925年逝世于上海。
名将辈出的云南讲武堂,李经羲是创办人。
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省制设置较晚,首任总督是1907年上任的徐世昌。赵尔巽则于1911年4月到任,很快就赶上辛亥革命,他和他弟弟一样,对清王朝较为效忠,曾组织“东三省保安会”,试图镇压当时奉天省内的革命党人,使用张作霖的武装力量,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清帝宣布逊位后,张作霖见风使舵,宣布支持共和,赵尔巽也改任革命政府的奉天都督,但很快辞职,被逐出奉天,回到北京。
1914年起,任清史馆总裁,主编“二十五史”最后一部《清史稿》。此后,又曾支持袁世凯称帝,受到袁的褒扬,1927年逝世。
这9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疆大吏”。观察他们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其实他们也都是有才干而极其精明的人物,只可惜多数都与历史大势逆流而动,因此在清朝灭亡时和灭亡后,没有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光辉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