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拉丁美洲盛产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特征就是把现实魔幻化,或把魔幻现实化。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拉丁美洲会出现这种怪异的文学流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很简单,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的土壤,自然容易产生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我在写哥伦比亚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巴传记的时候,就曾多次大呼,这块地方不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才是怪事。

毒枭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是十恶不赦的角色,而政府则是为人民提供福利和治安的机构,但在曾经的哥伦比亚似乎反过来了。毒枭给底层人民提供生存下去的希望,甚至还提供一定的福利,而政府对他们则是不闻不问,甚至还要压榨。

举个例子,在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巴的老家麦德林,曾经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贫民窟,虽然条件也恶劣,但居住在这里穷人至少还能有个遮风挡雨的陋室,不需要到处流浪,某一天却因一场意外发生大火而被烧得精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在穷人们一片哀嚎中,哥伦比亚政府一声不吭,完全不管不顾,仿佛没有发生过。有些政客为了选票,虽然承诺会施以援手,但最终没有一个兑现承诺。一些大资本家、地方甚至还趁火打劫,抢夺穷人们的土地和房子。

这个时候,真正站出来帮助穷人的,却是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巴,提出了“无贫民窟的麦德林”的口号,并第一时间找到一位天主教神父,给其一箱子美金,让他帮助这些失去家园的穷人建筑房屋。

这位神父不辱使命,全身心投入建设与经营中去,很快修建起了 600 栋住房,免费提供给那些失去家园的穷人。后来,麦德林的穷人自发地把新马拉维亚社区称之为“巴勃罗社区”。

在此后的 10 多年期间,这种“巴勃罗社区”开始遍布麦德林市的各个地方。这说明在此期间,埃斯科巴从未停止捐钱建设“巴勃罗社区”,让很多流浪的穷人住有所居。

在解决穷人住有所居的同时,埃斯科巴还为他们提供了学有所教的平台,大力投资教育,出钱捐建学校。尽管他自己很早就辍学,并不喜欢上学,但还是认同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教育。

当有人问埃斯科巴为什么要投资教育,捐建学校,他是这么回答的:“我们建造学校的时候,似乎重遇了我们当年所渴望的东西。因为我们政府的冷漠,我们痛心地看着孩子们坐在砖坯上,坐在摇摇欲坠的破房子里,老师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保障。我们热爱哥伦比亚,现在也有能力回报曾赐给我们一切的美丽祖国,而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

在谈起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时,埃斯科巴曾经还拿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举过例子:“他们(大学生)也许是哥伦比亚的骄傲,他们也许是哥伦比亚的又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可他们因为高昂的学费而辍学,而我们的政府正冷漠地面对这种教育不公平,如同把我们国家的骄傲加西亚·马尔克斯赶出波哥大大学一样……”

在 70 年代末以来的 10 多年期间,埃斯科巴在他的家乡除了捐钱建设“巴勃罗社区”,还捐钱建立了 32 所幼儿园,23 所小学,11 所中学,2 所大学。其它地方他也有捐钱办学,但是总体来说是以麦德林为中心向外辐射。

上世纪 1980 年到 1990 年,拉美诸国因债务危机,导致经济陷入低迷,国内供给紧缺,物价飞速上涨,通货膨胀加剧,中下层居民生活日益艰难,社会贫富分化加重,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因此被称为“拉美失去的十年”

然而这段历史对哥伦比亚的麦德林来说,却是逆流而上的黄金 10 年,无论是整体经济,还是民生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这一切跟哥伦比亚政府没有多少关系,而是他们眼中的“杀人恶魔”、“恐怖分子”所做的“奉献”。

当然,你可以说这个大毒枭,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甚至是像热门美剧《毒枭》里形容是为了从政才做表面慈善。但如果你看过巴勃罗·埃斯科巴下葬那天的真实录像,就会了解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天,麦德林成千上万的底层民众纷纷涌上街头,唱着国歌去送他们心中的大善人”、“大老爷”、“大圣人”最后一程。

在整个过程中:

有人献上鲜花表达哀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打开棺材去抚摸与亲吻他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哀伤过度而晕倒;

直到今天,在麦德林的埃斯科巴墓前,仍然有不少人在献花祭扫,并表达缅怀之情。他们感谢躺在地底的他曾经让自己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