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头身、九头身常被用来形容绝佳的身材比例,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判定,那生活在非洲东北部的长颈羚可谓是“美出天际”, 小头巴掌脸、细脖大长腿,靠颜值就让不少人“一见倾心”。

而这,只是长颈羚俘获人心的第一步,它们直立吃树叶的样子,才是其为人所关注和称奇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颈羚不站起来的时候,身高90厘米到1米,身长140厘米到160厘米,重量大约30公斤到50公斤,并不算是大个头。雄性顶着一对S型的角,略带着些庄严之感,雌性虽没有角,但却以灵动可人取胜。

然而,当长颈羚保持直立,那就是瞬间获得“2米+”的身高,细长的腿加上羚羊家族中最长的脖子,让长颈羚秒变“小巨人”,而它们站立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吃。

正因如此,人们观察到的长颈羚,要么一副懒懒的样子,要么就是站直了猛吃,这也使长颈羚给人一种“好吃不好动”的错觉,但其实这是最适合它们的生存方式。

“吃”为了积蓄体力,“静”为了躲避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长颈羚以树叶、枝芽、花朵和果实为食,如果仅在地面觅食,那它们就需要和同类竞争有限的食物,所以长颈羚选择了后腿站立、前肢辅助、伸长脖子的方式获取高处的树叶。

更有甚者,还能够纯靠后肢进行短距离移动,在不中断进食的情况下,从树木的此枝移向彼枝,既节省了体力,也能吃得更多。

另外,长颈羚不善于奔跑的特点,也是它们“站立”进食的一个原因。

由于脖子长腿细,长颈羚并不像瞪羚那样兼具速度和耐力,要知道瞪羚最快时速可达90多公里,就算长距离奔袭,也能保持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

相比之下,长颈羚跑不快、跑不远,最快时速也就50公里,所以面对狮子、猎豹、鬣狗、非洲野狗等猎食者,它们单纯靠拼速度肯定行不通。

这就需要长颈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寻找到更多的食物,同时避免对抗和长距离迁徙以积蓄体力,所以一个长颈羚群体(5-12只)的活动范围往往在2平方公里以内,一旦遭遇危险,它们大概率会选择原地卧下以避免被发现,或者靠积蓄的能量实现瞬间爆发(只是短暂的瞬间),躲避到草丛、灌木中,寄希望借此逃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长颈羚的“静”,实则是为了躲避危险。

除了上文提到的,成年长颈羚由于不善于奔跑而选择短距离、小范围移动外,长颈羚幼崽也不好动,但是这种不好动是“被动”的。

雌性长颈羚在经过大约6个月到7个月的孕期后,会产下一只或两只小长颈羚,临产崽前,雌性长颈羚会选择暂时离开群体,并寻找合适的生产区域。

初生的小长颈羚体重大约6斤,出生后几分钟,它们就能够站立走路,但长颈羚母亲们并不会带着小崽子离开生产地,而是打扫干净草丛、舔干净幼崽,将它们留在原地,接下来的数周内,小长颈羚都会乖乖躲藏于此。

暂时“丢下了”幼崽的长颈羚,会回到群体内跟随“大部队”觅食,同时每天回到幼崽藏身处两到三次,给幼崽喂食,清理(吃掉)它们的便便,避免猎食者循气味而来,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幼崽融入群体。

可以说,长颈羚从小到大好静不好动有其苦衷,“岁月静好”在危机四伏的草原上并不存在,速度耐力有限,就原地卧倒保命;食物水源有限,就站起来抓紧吃饱,这就是长颈羚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