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共享充电宝行业,还没有哪个品牌能够独立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早在17年,陈欧投资了共享充电宝“街电”,对此,王思聪放言:“如果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共享汽车声销迹灭,共享单车满目疮痍的局面下,共享充电宝却坐起来了,并且已有部分企业实现盈利了。不知他看到这个局面会有何感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共享充电宝还是每小时1元的白菜价,这短短的三、四年内每小时竟普遍涨到了3~4元,在某些特定场所,如机场、高端酒店等甚至达到了8元/小时,许多人都吐槽:这是连充电宝都用不起了啊!

2020年以前,“三电一兽”(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在市场上一共占据了95%的份额,似乎已形成了稳定的格局。去年5月中旬,美团突然“杀入”共享充电宝市场,掀起业内大战。各种充电宝品牌之间的竞争已发生了变化,到底谁会成为终极赢家?

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的充电宝行业中,美团的营收、订单量和设备量分别在行业整体中占比3.0%、8.6%和8.0%。

相较于其他品牌,美团充电宝所采用的自营模式,具有以下两点优势:第一,美团的月活跃商家数量庞大,约为200万;第二,具备资金链优势。因此,美团可以与其他品牌一争高下。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团可以独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大局。毕竟,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规模已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在2020年,数量就已经超过了4亿,很难再有大幅度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为了发展市场、节约经济成本、提升利益,有些品牌开始形成了联盟模式。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和自营模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其竞争就好比快递行业中的顺丰和三通一达。不同的是,顺丰因具有自身的品牌效应和良好的服务品质,在快递行业中有一定的地位,而在共享充电宝领域,目前还没有能够独立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这两种模式分别有什么弊端呢?自营模式意味着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资金链作为支撑,还要在供应链、运营、渠道等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而联盟模式则是为了节约成本、提升利益,可以在短期内增加用户量。有些企业还会走合并、并购路线。其弊端就是目前市场上许多共享充电宝品牌的用户重合度比较高,设定也极其相似,如果形成联盟,可能会造成用户损耗较大的局面。

除此之外,由于反垄断法、数据完全法等政策的限制,共享充电宝品牌想要做到行业垄断的可能性很小。相较于联盟模式来说,自营模式的发展会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内卷不断加剧?主要原因是行业内对高价值单点位的竞争,导致其“入场费”上涨。当“入场费”和BD费用超过总成本的一半时,营销费用也会随之暴涨,利润也就越来越低了。同时,也造成了点位分成不合理、线下商户话语权增高的尴尬局面。

总之,从短期来看,共享充电宝还未能盈利,品牌需要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挖掘其发展潜力,这样才会有足够的资金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