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运夺金,男不如女?

东京奥运会结束了,中国收获 38金32银18铜,共88枚奖牌,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均名列第二,创造了与伦敦奥运会并列的境外参赛最好成绩。

我们一般都关心奖牌总量,但如果分个“男女榜”,就会发现,中国女运动员拿牌可比男运动员多不少,总体上是“阴盛阳衰”的现象。

▲仅在中国参加的最早两届中男强于女(来源见水印)

本届奥运会,中国女运动员占了中国代表团总人数的69.14%,拿下22枚金牌,男运动员拿下13枚,在所有中国队参与的项目中,仅有女运动员参加的项目多达15个。如果纵观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的,女运动员夺得了三分之二的金牌,占了大头,可以说是妇女能顶六分天了。

单看这个结果,恐怕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男运动员不行”,进而还会推导出“中国男人不行”的结论。

但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如美国这样的体育大,也是女将占优

首先,这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比如在伦敦奥运会上的美国代表团,“美女”获得了29枚金牌,“美男”只拿到17枚。其次,中国体育的“阴盛阳衰”,是战略规划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个战略规划,就是在9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出台的《奥运争光计划》。

这一项具有滚动性质的规划,也是实际指导竞技体育发展的纲领性规划。为什么说是“滚动性”呢?因为这个计划是分阶段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1—2010年》和《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基本是以十年为一周期。

这个计划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要在奥运会上多拿金牌。

▲刘长春“单刀赴会”后,中国人对奥运金牌格外重视

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刘长春悲壮的“单刀赴会”,刘长春于1983年病逝,遗憾地错过了1984年奥运会(洛杉矶)上中国代表团夺得15枚金牌,32枚奖牌的历史性一刻。

但是在接下来的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分别得到5枚和16枚金牌,成绩不令人满意。尽管今天的我们已经对金牌不那么在意了,但在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金牌还是非常看重的,国家对此不得不予以重视,这就是《奥运争光计划》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后发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一状态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方面,也体现在体育方面——起步晚,竞技水平处于下风,是中国体育界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女足最强时,也只拿到银牌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与体育强国正面硬刚,比如,男足、男篮、网球等职业化较深的项目上,“诚不可与之争锋”,而是使用田忌赛马的思路,在那些竞争少、普及度不高、商业化不深的冷门项目上取得突破。

总之,《奥运争光计划》确定的重点投入项目,可以总结为“小、巧、难、女、少,即小球项目、技巧性项目、难度大的项目、女子项目和比赛人数少的项目。”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高性价比的方案。足球11个人踢,拿了冠军只是一块金牌,跳水一个人跳,也是一块金牌。同样是1000万,投到足球上连泡都不会冒一个,投到跳水上却可能出好几个金牌。

这个战略的成功,在悉尼奥运会上开始显现——中国夺得28枚金牌、58枚奖牌,杀入奖牌榜前三。在北京奥运会上更历史性地夺得了48枚金牌、100枚奖牌,高居第一,创造了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重是冷门,女子举重是冷门中的冷门,更容易冲金

在中国所获得的全部奥运金牌中,跳水40枚,稳居第一,举重31枚,体操29枚,乒乓球28枚,射击22枚,羽毛球18枚,游泳13枚……全部在《奥运争光计划》的预期之中。

在这些金牌中,又以女子项目更为突出,因为女子项目的总体“内卷”程度不如男子。

首先,绝大多数男子项目的观赏性天然就更强,也就更容易形成职业化和商业化,而女子项目则相对要难得多,甚至有些女子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时间,与中国真正参加奥运会的时间差不多,竞技水平当然也就不如男子项目那样高。所以中国运用举国体制,在女子项目上更容易地超越潜在对手。

所谓“举国体制”,即由国家统一安排,层层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集中培养,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集中火力,培养潜在金牌选手。

▲中国女乒,输一场球会成为重大新闻

其次,在当今世界上,妇女受到歧视和压迫的国家并不少,这些国家的女子项目也就乏善可陈,或者干脆就不参加奥运会,无形中又降低了竞争的烈度。

于是,中国的女子项目受到了更多重视,优质体育资源也向女运动员倾斜。女运动员更容易出金牌,这并不是中国男运动员不行,或中国男人不行,而是基于现实情况的战略规划结果。

应当说,《奥运争光计划》还是非常成功的,以较低的成本为中国夺得了相当数量的金牌,大涨了国人士气,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当然,举国体制也有一些弊端——运动员的待遇与奖牌挂钩,在激烈竞争中没能登上奥运赛场的运动员出路较少,金牌奖项收获虽多,却观赏性差,国际影响小,对提升群众体育的效果较差等。

所以,在《奥运争光计划》诞生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项往往被人忽视的方案——《全民健身计划》

这是国务院于1995年颁布的计划,正好与《奥运争光计划》形成互补,而且也是按时间滚动,经过了1995-2010、2011-2015和2016-2020三个阶段,现在即将进行2021-2025阶段。

▲老年人曾经是健身主力,而现在年轻人渐多

《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是,是发展群众体育,促进全民健身,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实施以来,已经完成了“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等诸多目标。

根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89.6%。根据体育总局发布的统计结果,到2015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3.9%,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城市居民达到19.8%,农村居民达到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觉参与《全民健身计划》!我已经跑了1482公里

反正,根据我的亲身体验,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常去的健身房人满为患,晚上在马路上跑步,时而会被一个小伙子或小姑娘从后面超越,至于小区里的健身器械,更是经常被大爷大妈们占领……中小学的体育课,也不再是鸡肋,而是要保证时间的主课,因为毕业和升学体育必考。

▲跑步的人越来越多,马拉松赛都不够用了

总之,现在奥运金牌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已经不再强烈需要金牌来振奋人心。

相应的,广大群众对体育更重视,参与度却更高了。因为,用运动来充实心灵,强身健体,自我精进,才是我们真正摸得着,用得上的体育——每一个奔跑的脚步,每一滴挥洒的汗水,每一份咬牙的坚持,无论是为了奥运,还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