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成一个囫囵团体并不是从1995年开始的,大概从2002年的广德楼北京相声大会起才真正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团队,也就是说,德云社的历史最少也有二十来年了。

德云社二十来年的发展历程中,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成名前,爆红,涅槃和粉圈,其中爆红之后的历史基本上被全网说了无数遍了,各种各样的相声视频也是满天飞。

那么,成名前的德云社什么样?那时候的相声是什么样?我们来听听老纲丝是怎么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真新鲜

我是在2004年第一次现场听德云社相声的,时间太久很多事情记不清了,但还记得留下最深的三个印象。哎,喝着茶嗑着瓜子听相声,这似乎是电影里才有的场景。还有,台上这俩相声演员怎么跟旧社会艺人一样还穿着大褂呢,还有还有,他们说的相声怎么感觉都是没听过的,和牛群冯巩、姜昆唐杰忠说的相声完全不是一种风格,倒好像侯宝林郭全宝以前说过的那种。

后来就逐渐就养成了经常去现场听相声的习惯,那时候票价便宜,老实说比逛公园实惠多了,关键是,那些相声是真没听过,那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像你逛琉璃厂或者博物馆一样,收获并不仅仅是听了一场相声那么简单,就好像你忽然回到了老北京天桥那个时代,见到了天桥的老把式一样。

总感觉,天桥的那些玩意儿才是真正的老北京,高楼大厦立交桥别的城市也有,天桥的东西别的城市没有啊。

再往后,逐渐认识了邢文昭、王文林等老人,得知他们居然是刘宝瑞的徒弟,那感觉甚至有些诡异,因为一直觉得刘宝瑞像是离我们比较远的人物,听过他的单口相声,讲的都是老故事,总感觉刘宝瑞应该是生活在清末的人,怎么他的徒弟会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

得知郭德纲是侯耀文徒弟的时候(那时候真不知道还有杨志刚这一节),那才有了一种现代化的感觉,因为侯耀文当年的名气大,春晚上老能见着啊。

第一次在德云社的舞台上看到于谦时也有些惊讶,脸儿熟啊,这货不是演电影电视剧的吗?偶尔还能看到他演小品,怎么,他也会说相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真卖力气

之前在电视上也见过相声演员说贯口,比如《报菜名》,但他们一般说得很少,毕竟新时代相声的重点不在这里。

听说过《八扇屏》《地理图》《大保镖》等名段,但确实很少见,记得只在天津录制的《传统相声集锦》里听过,好像在《曲苑杂坛》里也听过,等到了德云社,哎,这回看到现场表演的了。

那时候的德云社演员是真拼,说《八扇屏》就真换着人说八个贯口,说《八大改行》就真说八个行当,说《闹公堂》就真的说全本,还有化妆相声和相声剧等多种表演形式,演员们是真拼,但人数也真的不太够,所以经常能看到王玥波王胖子,当时就以为王胖子是德云社的人,后来才知道他只是过来帮忙。

总之就是感觉那时候的相声时间特别长,不是电视上十五分钟一段那种,然后整场演出时间也长,最关键的是演员们都非常卖力气,真的是怕你看了不满意唯恐你下次不来了那种。

三、真有意思

那时候的德云社相声和现在一样有互动也有现挂,但区别是互动和现挂质量都比较高,都在裉节上,听了不闹还觉得挺好玩,和电视上完全不同,所以特别愿意去现场。后来的互动和现挂就越来越出格,变得闹而且是瞎胡闹,那就没劲了,大概在2016年吧,那时候的小剧场就已经有了台下乱搭茬和瞎起哄的趋势,后来到了2019年看岳云鹏的商演,台下乱糟糟的搭茬和起哄都已经开始影响正常演出了。

当年觉得有意思的还有很多自嘲和反映小人物的相声内容,比如《我要幸福》这样的,听起来很有一种感同身受之感,能找到共鸣,后来这种东西就逐渐没了,变成了网络段子为主,到现场一听,台上表演的内容不是网络段子翻炒就是现场和粉丝互动起哄,已经远没有当初那种气氛,还不如回家听几段2005年的相声录音过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德云社小剧场和十几年前的刘老根大舞台在表演模式上几乎没啥区别,甚至连说的网络段子都是一样的,有时候你都分不清德云社说的是相声还是二人转小帽,内容不新鲜,演员不卖力气,听起来也就没意思了。

说到底,比起现在的群魔乱舞荤臭横流,2005年以前的德云社相声就俩词:干净,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