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顾威 8月6日下午,“更新赋能,产业驱动——推动产业与城市协同创新发展”主题论坛在深圳湾软件产业基地举行。该活动由深圳市城市更新协会产业与科技创新专委会主办,特邀行业专家、市场权威及资深从业人士,围绕“十四五规划”解析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和趋势,提振工改市场信心,拓展工改项目操盘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更协执行会长、深圳中瑞地产董事长周旭,副会长、荣超集团副总裁袁利,亚创集团董事长吕子淇,产业与科技创新专委会主任、中加创新中心联合创始人刘桓铭,产专委执行主任、深圳同合科技创新董事长陈晨,深圳中科为实业集团产业发展中心总经理叶青、建纬律所合伙人周志芳等产专委专家,深更协副秘书长胡秀华,以及来自规划、法律、金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深更协会员单位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周旭会长、刘桓铭主任分别致辞,表达了近年深圳提出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提出加强工业用地全过程管理等政策,可见深圳保障产业空间的决心。协会200多家会员单位中,约三分之一会员企业有工改工项目,为增强会员企业对产业地产的认知和了解,培养产业思维,促进地产与产业融合发展,秉持“服务会员、献智政府、赋能行业”的宗旨,特举办本次论坛,同时,为充分发挥协会平台资源整合力,覆盖行业全链条专家资源以及诸多领军企业实战经验等诸多优势,进一步提升更新云学院影响力,下半年,协会将打造“产城赋能”等多个精研课程,持续为行业培养更具有行业高阶视野和业实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论坛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市长协会顾问李津逵教授聚焦“产业地产:从套利走向创新”进行主题分享。李教授建议大家打开对工业区的想象空间,比如纽约SOHO区——工业区可以变成艺术区,香港荃湾——工业可以上楼,深圳华强北——工业可以摆进街区;指出单纯产业功能区,无法满足多功能综合性城市需要,产业地产应以人为本,以产“配套”,并引用巴黎市长伊达尔戈提出的“15分钟城市”概念,创造一个让居民需要的一切都能在15分钟内步行或骑自行车可达的城市,每个社区都应具备六项社会功能,即居住、工作、供应、关怀、学习和娱乐,如此产城人文多维融合才能成就未来城市幸福之道。

协会产业与科技创新专委会专家,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深圳市决咨委委员王艳梅博士则分享了“工改M0热潮下,制造业空间破局之道”,分析在土地资源稀缺,严控生态红线两大现状下,深圳制造业空间面临新增用地供应不足、空间使用成本偏高;存量空间持续减少、增量空间释放缓慢;产业空间错配、空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产业空间管理不佳、产业发展环境不优等系列问题。尤其是,工改M0成趋势,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M1空间量、质齐跌,无法承载城市能级所需。最后,王博士提出,新时期,深圳要发展新制造,制造业在深圳经济发展中应扮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角色,为此要多措并举,保障产业空间供应;拓宽更新路径,挖掘现有空间潜力;面向产业所需,多模式增加产业空间精准匹配;加强监管,规范产业用房租赁市场。

协会产业与科技创新专委会执行主任、同合科技董事长陈晨进行了“从湾区协同发展看产城融合之势”主题分享,在大湾区建设促进关联城市产业生态链的打造与融合,产业地产成为湾区发展新引擎的大背景下,工改工已逐步取代类住宅化和商业地产模式,从“居商时代”迈向“产城时代”。而面对“工改工”较“工改居商”成本高、回报慢的问题,综合提升产城策划力、运营力尤为重要,并指出穗莞佛周边已在借鉴深圳工改工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力,深圳产城建设需要清醒认知,以人为本进行破局升级。随后,陈晨主任还从项目定位、效益贡献、项目现状、统筹规划、项目开发、产城对标、产城反哺等方面对同合智造产融城进行了案例分析,给市场主体提供参照建议。

会后,在媒体交流环节,专家和记者们围绕“工改工趋势和未来”展开探讨。周旭会长提出,工改工推进中要防止产业用房商业化倾向,强调一定的单位面积产出比,不能一味提升容积率,最终着力解决好产业需求,打造产业生态链,同时按产业所需特定条件配置空间形态,充分考虑大范围内的产城配比关系,最终打造更多职住平衡、产业特征明显、环境优美、配套适宜的卫星城,和城市CBD核心区及其他城市功能形成有机联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

李津逵教授则提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如果仅从政府、市场主体的角度而言,似乎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副作用的一面,比如与长三角相对稳定性相比,珠三角的城市更新,往往对在产业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性太大,可能导致制造型的中小微企业无法在珠三角生存下去,从而间接给其上游企业的研发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城市更新大跃进式推进,合理控制城市更新的节奏和强度,避免对产业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众所周知,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双区驱动大背景下,深圳产业地产将迎来发展红利,成为大湾区土地整体开发运营、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好政策优势,解决掣肘问题而成功突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深更协产业与科技创新专委会专家团队共同研发了更新云学院第三季“产业赋能”系列深度课程,此次论坛也进行了课程发布,陈晨主任倾情代言,详细介绍了讲师团队、考察项目、课程逻辑等最具含金量的特色所在,旨在帮助相关企业高管团队一站式深度领悟产业地产规划-招商-运营全链条加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