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材料学,吃瓜群众第一反应可能会是:
哦,就是那个和生命科学、化学、
环境科学一起沦为“四大天坑专业”之一的材料学啊。
在每年的高考选专业或就业时,无论是微博、微信、知乎还是豆瓣上,天坑专业人都会自动现身说法,造成这些专业一直被拉出来“鞭尸”。豆瓣上甚至还有专门的“生化环材自救小组”,讨论最多的也是工资低、如何跨考这样的话题。
在今年的“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上,材料专业的毕业生、航天八院149厂的研究员,也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向的获奖者的鞠鹏飞,作为获奖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分享了他与航天材料的缘分。
鞠鹏飞将于8月21日在造就Talk现场,与观众共同分享精彩的天文故事,观众朋友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海报了解活动详情。
鞠鹏飞
航天八院149厂
各位好,我是来自航天八院149厂的鞠鹏飞,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能够获得这个奖,也感谢团市委、市科委创造了这个平台,更感谢我的爱人,长期对我工作的支持。
今天也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段我在航天工作的故事,一段我跟航天的姻缘。
其实我是2013年加入的上海航天,但我跟航天的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那是2008年的一个秋天,我刚刚研一,一天下课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电视里直播了咱们的神舟七号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画面。
在这个画面里,当时我们国家的宇航员翟志刚首次实现了太空漫步,在太空漫步的时候,他做了一个科学试验,把画面右下角的试验块儿取了下来。
过了几天之后,我通过咱们媒体的报道才发现,这个试验块上有很多的材料,目的是为了验证我们国家的很多材料,能不能适用于将来的太空环境。
当时我为之深深震撼,因为我本人也是材料学专业,此后我常常关注跟航天相关的信息和新闻,也期望将来有机会能够进入航天,为咱们航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就这样过了五年,我非常荣幸地加入了航天八院149厂,成为了一名航天人。
我们的149厂是国家唯一一家集运载火箭、战术武器地面装备、空间飞行器等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制、生产、总装总测任务于一体的国有大型航天企业。
在加入149厂之后,我主要从事极端工况材料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具体就是研发各种涂层、薄膜,保障我们的航天材料在极端工况、极端环境下长期可靠服役,保证我们航天的重大产品将来在太空或者说在地面的时候长期可靠地运转。
在过去八年间,我参与了很多型号的攻关任务,其中有一次让我印象特别的深刻。
当时我们八院开始研制在南海岛礁服役的武器装备,在研制的初期,我们发现,现有的材料到了南海之后,很快就发生了腐蚀,这主要是因为南海高温、高盐雾、高湿热、高紫外辐照的气候环境。这样的恶劣环境势必会导致我们的装备不能在南海长期可靠地运转。
面对这一技术难题,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了技术攻关。
2014—2018年,为了能够研发出适用于南海环境的材料,我们多次前往西沙、南海进行实地试验,以获得第一手的试验数据。
最初去岛上,条件非常的艰苦,一是特别晒。二是岛上严重缺水,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是搜集的雨水,每天水龙头里第一股水都是臭的。三是晚上经常停电。为了保障型号研制的进度,我们经常打着手电加班加点。
在经过了数百次试验验证、投放了将近1000多组试件后,我们获得了4000多种在南海的服役数据。在对不同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相应的防护涂层和寿命评估方法,保障了我们南海武器装备的长期可靠服役。
其实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在每一次的攻关过程中,我们都会有所收获,综合这些攻关,我有两个感悟:
第一,我们现在的航天青年,继承了老一辈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第二,我们每一次都会庆幸是在上海做科研。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一次攻关都会遇到一些超出我们专业范围之外的科学难题、技术难题,我们都会跟上海的很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或者老师进行沟通和产学研合作。
每一次攻关,我们都会如此的高效,离不开上海众多科技的高校、研究所、科技企业的大力帮助。所以,真的非常感谢上海这个宝藏城市。
作为航天人,我们很多同事都喜欢这种星空的照片,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星空这么漂亮、这么璀璨。后来我发现,正是每一颗星星都努力地闪耀,才成就了这个美丽的星河。
对于航天,同样如此,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总体设计、控制、材料、制造、试验等等上百个专业技术方向,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些专业方向耕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发光、闪烁,每一个都闪烁,那么航天的世界一定分外地绚烂、璀璨。
谢谢大家。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 王路
版面 | 魏婉莹
视频 | 唐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