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处世奇书《智囊》中记载有一个故事,说在宋朝金兵攻城的时候,会带有很多工具,例如炮石、洞子、鹅车、云梯等利器,一路上靠着这些杀手锏所向披靡,然而直到在王禀镇守的城池面前吃了亏。金军攻城首先会用炮石,进行火力覆盖,每颗斗大的石炮,没有砸不毁的城墙。王禀因此在城墙外修建了一排栅栏,还在后面堵上沙袋,就是被炮石击中也能缓冲修复。金军登城的办法,是用鹅车,这是一种外面包裹牛皮的运兵车,可以躲过城墙上宋军的狙击。王禀为了破阵,组织一帮钩子军团,让金军的鹅车纷纷翻车。金军又用云梯、火梯爬墙,同样被王禀见招拆招,在他的随机应变下,金军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固守太原为北宋续命

除了《智囊》盛赞王禀的破敌之术外,他的战绩也是非常耀眼,北宋末年金国灭辽后,于宣和七年到靖康元年,发动了两场灭宋战争。前一次完颜宗翰率领西路军受阻在太原城下,无法按计划与完颜宗望带领的东路军,在汴京汇合,使得灭宋计划破产,将“靖康之变”生生拖了一年多。气得元人修《宋史》的时候,都不为王禀立传。王禀是河南开封人,他出身将门世家,他的祖父王珪曾任泾源路行营都监,在征伐西夏国的时候,为宋廷立下汗马功劳。他的父亲王光祖,同样也是一位悍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父辈们的忠勇善战,给王禀做了楷模,后跟随其父征战,锻炼成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将。

平定叛乱活捉方腊及其家眷

宣和二十一年,农民军首领方腊,在睦州聚众数万人造反,不到数月就连陷六州之地,让宋朝统治者震惊万分。这也是《水浒传》中,与梁山好汉对打的方腊原型,不过真实历史不像小说,平叛还得靠正规军,宣和三年正月,宋廷任童贯为宣抚使,王禀为统制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去镇压。宋军兵分两路,由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正如水浒好汉大批都死在了征方腊之时,现实中的方腊义军也非常能打,占据江南呼风唤雨,宋军起初并没有占到便宜。不过等到王禀适应战场节奏后,方腊的末日就要到了。宋军一路攻克秀洲、湖州,接着王禀包围杭州,经过苦战拿下。两个月后方腊义军崩溃,七万大军死伤殆尽,方腊本人和他的老婆孩子,以及军师都被活捉。

宋朝与虎谋被金国反

王禀因为镇压叛军有功,受到了宋廷的封赏,累迁武泰承宣使。政和四年完颜阿骨打反辽,翌年宋廷提出“约金攻辽”之策,派出使者与金国商议。宣和四年宋廷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派童贯出任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欲与金国夹击老对头辽国,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种师道任都统制,王禀、杨可世担任副手,率军出击东路,与出西路的辛兴宗互相配合。战争之初虽然辽军屡败于金军,但是在白沟又大败宋军,可见宋军的战斗力太菜了,但是辽国最终还是被宋金夹击所灭。宣和七年辽国灭亡后,宋廷派童贯与金国交涉,依照约定索要燕云十六州。然而与金国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自古弱国无外交,宋朝军事能力,不能与外交政策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国攻宋完颜宗翰围困太原

宣和四年宋朝攻燕失败,在金国面前出了大丑,金国对宋朝的武力有了准确的判断,开始轻辱宋朝。甚至宣和七年直接撕毁盟约,把兵锋指向了宋朝,宋金战争就此爆发。十月份金国以完颜杲、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为统帅攻宋,其中完颜宗翰从大同出太原,为西路军。当金军整装待发的时候,身在太原的童贯不仅没有加强战备,还上奏朝廷找理由溜回了汴京,留下王禀和太原知府张孝纯防御,十二月份完颜宗翰先后攻陷代州、沂州,铁蹄直达太原城下,他在太原北陈村屯兵,把太原团团包围,为太原战役做最后的准备,《智囊》中所讲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此时。这场战役打了二百五十天,宋廷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支援太原的行动,但最终付出了20万伤亡的代价都没有成功。

见招拆招破金军攻城之术

处于金兵重围之下的太原,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在此期间王禀主持军事防务,最后能守住太原,他的功劳是最大的。王禀守太原的事迹,只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英勇善战,他在守城的时候,手下只有三千兵力,而完颜宗翰围困太原,兵力足有数万人。正如《智囊》中所说,完颜宗翰为了攻城,制作了大量的攻城器械,例如前面所说的装置之外,王禀为了对付金军的骑兵,还在城外挖掘壕沟阻敌,金军要攻城就要先渡过壕沟。他们躲在坚硬的战车中,用五十多辆战车挡住宋军的攻击,在壕沟上铺垫木柴、沙土,王禀见状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等到金军铺垫的木柴够多的时候,他下令兵士往壕沟中扔油灯,把这些木柴点燃,壕沟上烈焰冲天,金军无法再用此法攻城。面对强大的敌军,王禀见招拆招,破了金军的攻城之法,还抓住机会率军杀出城,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

拒不受命抗旨坚守太原

第二是敢于违抗圣命。当完颜宗翰带领的西路军,被阻挡在太原城下不能寸进之时,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却进展迅速,一路攻克燕山、河北诸多州县,在靖康元年正月包围了汴京城。宋廷以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为筹码,向金国摇尾乞和,完颜宗望因此退军。二月宋廷枢密院宣谕割让太原,这时候完颜宗翰才知道,东路军得胜后退回燕山,于是派人进入太原,要王禀张孝纯赶紧投降。然而王禀并不理会金使,也不按照宋廷的诏书交出太原,依然坚守如初。完颜宗翰大怒,他没想到王禀竟然连圣旨都不听,但他又对太原城无可奈何,王禀软硬不吃,于是他就在城外修建了一座元帅府,留下大将银可术,带领数万兵力继续围困太原城。

战斗到最后一刻以身殉城

第三始终忠勇报国。自从太原被围形势危急,王禀马上接管兵权,诛杀城中的投降派稳定军心。在他的指挥下,城中的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百姓,全部被征调守城,而且把城中的粮食集合到一起,按照人头平均分配,以此抵御了半年之久。粮食越吃越少,又要优先供应军需,最后城内军民只能吃树皮草根,甚至到了易子而食,杀老弱饷军的地步。王禀带领太原军民一直坚持到了九月初三,最终因为粮食断绝,士兵饿得不能走路而失陷。金军攻进太原之时,王禀带领还能战斗的士兵,与金军展开巷战,身受十多刀,最终自刎而死。完颜宗翰对王禀恨的牙痒痒,要不是他金军早就拿下了太原城,说不定金军早已统一天下,所以他找出王禀的尸体,令人践踏暴于荒野,残忍的手段令人发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汴京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王禀指挥的太原保卫战,对当时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金军攻克太原占领河东,到达汴京会师,那么北宋真的要因此而亡了。金军第一次围困汴京,宋军能取得汴京保卫战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陕西路的勤王部队云集京师,同时完颜宗翰的精锐被王禀困在太原城下。而第二次汴京保卫战,虽然宋钦宗亲自登上城楼督战,但最终还是被金军攻进了城。原因就是扼守潼关,抵御金军西路军的陕西军放弃守城入援汴京所致。金军精锐西路军一路杀到达汴京城下,极大增强了金军攻击汴京的攻击力。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率先攻破汴京防守的人,正是完颜宗翰麾下的大将银可术。可见太原与陕西路上的城池,是汴京最重要的屏障之一,王禀当年可以说是为北宋续了命。

宝贵战术思想受到后人的继承

如《智囊》中所说,王禀在坚守太原的实战过程中,所运用的战术战略,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宝贵的遗产。例如在顺昌之战中立下赫赫功勋的陈规,著有一本守城说明书《守城录》,虽然没有提到王禀的名字,但是他的守城战术与思想,是与王禀的实践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另外他在另一本著作中,总结了太原失陷的教训,提出一套革新措施,可见他对王禀的守城之策,有着很大的吸收与继承。王禀浴血奋战保卫家园,抵御他国入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代表着正义的一方,女真人建立起政权,进入奴隶社会,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女真人发展壮大,势必会向外掠夺财富,增加自身贫瘠的资产,所以他们对宋朝的入侵,带有非正义的性质。

尾声

特别是在金军侵略宋朝的过程中,他们滥杀无辜,暴力蹂躏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带给无数老百姓深重的苦难。所以王禀指挥的太原保卫战,代表着不愿忍受压迫,和外敌蹂躏的广大中原人民,坚决反抗的正义之举。因此王禀理应和岳飞等人,一同进入民族英雄的行列中,受到世人的怀念。不过有人会说,宋朝统治者昏聩,王禀为何还要为这样的政权效忠,打击方腊农民义军呢?其实王禀是宋朝统治者中的一员,他理应捍卫自己所属阶级的利益,当方腊起兵造反,危及宋王朝的统治时,王禀充当平叛先锋,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了。纵观王禀的戎马生涯,他平方腊战金军,尤其是以身殉城的壮烈事迹,受到了历史与后人的深切纪念。

【参考资料:《智囊》,《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