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双减”工作目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在各培训机构中掀起巨浪。

体培机构对此的关注度也一直上升,那么,到底体育培训机构属不属于学科类培训呢?

2021年7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提到指导各地做好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治理工作,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点内容如下:

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13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9%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周体育课只有两节或更少。

运动强度低(55.3%)、被主课占用(50.6%)是受访家长认为目前体育课存在的普遍问题。60.5%的受访家长感到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受访者中,小学生家长占89.9%,初中生家长占10.1%。53.5%受访家长认为体育课运动强度低,达不到效果。

不仅如此,上了16年、上千小时体育课却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进入社会以后也难以将体育运动作为闪光点。

因此,在近两年,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地掀起了一股校外体育培训热!

此次《意见》发布之后,除了保证中小学生的体育课质量以外,对校外培训体育与健康的内容和质量势必也将进行严格规范。

提升运动量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青少年体质的显著变化,但是从终生体育教育角度来看,促成青少年循序渐进地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养成终生运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质长久的保持健康状态。

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以量化的等级奖励和证书进行激励,使其内心具有锻炼专项运动的明确目标,将会起到更直接有效的体育教育效果。

因此,一个能够了解青少年运动特点,符合其运动规律的衡量标准,是检验体育课教学效果和内容好坏的绝佳标准,家长也能通过最直接的数据体现来实现对体育培训效果的监督。

《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是基于践行2017年七部委联合下发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提出的“促进青少年掌握1-2项运动技能”、“研究建立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要求而研发的,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标准》建立了 “四等十二级制”的运动技能评定体系,能够科学的反映个体的运动技能进阶规律,体现个体运动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对衡量技能学习水平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标准》的出台,还将为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设等提供参考和依据。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荣誉感,同时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以《标准》为导向,学校以此来革新体育课教学内容,家长来监督体育课强度是否达标,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做最终的检验。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分年龄段、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从而促使青少年掌握1至2项运动,养成终生运动的好习惯。

以等级评测为目标,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促进目标性竞争意识的生成,辅助日常文化知识学习。贯彻落实体教融合、体育育人的思想理念,培养终生运动爱好者——无论是对基层的学校体育课,还是竞技体育中坚力量的培养,《标准》都起到了严格的监督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