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总以为过去和当下是两个次元,完全没有交集,古代就是落后的象征,如今不说高科技,就是最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古人不可想象的。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文化是传承并发展出来的,我们以为古人不可能了解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下面这十件在博物馆里展出的“穿越”文物,乍一看太像现代工艺品,但它们每件都大有来头,无比珍贵。

一:西周云纹铜五柱器(安徽省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件文物并没有正式名称,之所以叫“云纹铜五柱器”,只是根据上面的纹饰和那五根铜柱取的临时名称,因为它一没有铭文,二没有文献记载,三没有找到任何历史文物的原型,就是一件孤品,用处不明。

自1959年在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以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人猜测是乐器,有人猜测是某种底座,但网友们的猜测貌似更加大开脑洞:这有可能是西周时期的“路由器”,用来接收某种信号所用。

二:西周车配件(洛阳市博物馆)

古代帝王的豪华“劳斯莱斯”:天子六架,指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轮马车,这件文物就是马车上的车毂,简单解释,它类似于今天汽车上的车轴,起到联接车轮两端的作用。

而最逆天的是,它能让两个轮子被动采取不同转速,而且在设计上考虑了承重问题,有防滑的作用。汽车行业的人听着应该很熟悉,这不就是现代汽车上的“差速器”嘛,太黑科技了吧?

三:东周金弹簧(湖北省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弹簧,是18世纪英国人发明的螺旋压缩弹簧。那么在27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中出土,就显得很不可思议。墓中出土20个纺锤形木陀,其中有2个木陀缠绕着462段弹簧,全是黄金打造。

和现代弹簧不同的是,金弹簧质地脚软,并无弹性。其做工十分平整,以古代手工的技艺很难将弹簧拉成大小一样的金丝,也难以将其压成直径等同的金丝圈环。至于它到底有什么用处,至今还是个谜。

四:战国水晶杯(杭州市博物馆)

这件国宝文物可谓是人尽皆知,它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刚挖出来时,考古队员们下意识的就认为这件杯子是盗墓贼留下的,后来送到北京,经多位专家仔细鉴定,才认定这是真正的战国时期文物。

其实人类对于水晶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前的猿人时代,只不过因为水晶杯刚好做的太像现代杯具,才会让人们有不真实的感觉。此杯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其工艺水平实令人惊叹。

五:战国铜齿轮(洛阳市博物馆)

它其实应该叫战国铜棘轮,因为它是一种棘轮结构,分为棘轮和棘爪,用来单向止退,自行车后链轮里也有一个这样的结构,只不过是相反的,是内棘轮,这个是外棘轮,古人把它配合绞车同轴,配合绳子和滑轮提升重物。

那它的用处是什么呢?当粮仓要起吊几百斤粮食的时候,绞车收卷绳子,半途如果停下来,它就自动卡紧,防止往回打滑,省时省力且安全性高,这种装置直到现在还在普遍使用。

六:新莽青铜卡尺(扬州市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铜卡尺由固定尺和活动尺等部件构成,中间开一导槽,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着导槽左右移动。它与现代游标卡尺惊人的相似,可惜因年代久远,上面的刻度和纪年铭文已经腐蚀的难以辨认。

这件文物的出土,也让王莽是“穿越者”的猜想至今仍被津津乐道,不仅是文物类似现代工具,王莽在位时所推举的一系列制度,都完全不符合古代的社会环境,更像是一个现代理想主义者,在古代做出的大胆尝试,当然这种猜测调侃意味居多。

七:《东晋墓主人生活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考古人员第一次在一座东晋墓里发现这幅图时,心里一定是崩溃的,这是哪个盗墓贼这么有闲情逸致,盗墓还带着熊孩子,在里面画了一幅这样搞笑的图画?后来才发现,整个墓里到处都是这种画,不可能是盗墓贼所为。

晋代墓室的壁画一般都非常精致,墓主人生前也不可能聘请画工如此“草率”的画师,如现代小学生涂鸦般极为少见。由此可猜测,画画的熊孩子应该是墓主人最喜爱的子孙晚辈,建墓时也不拘于形式,任由子孙在自己的墓里随意涂鸦。

八:唐代素面双耳银锅(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陕西出土了那么多珍贵文物,怎么会把一口火锅菜盆摆放在博物馆“C位”呢?其实这口锅来头可不小,它出土于著名的何家村窖藏,是罕见的大唐遗珍,它用纯银打造,抛光细腻,轮廓平滑,而用处却是熬药。

我们都知道,古人有“磕药”的习惯,达官贵人喜欢请一些方士,用一堆重金属炼制出来能吃死人的“长生丹”,而这口锅就是“炼丹”的重要器材,能千余年还保持光亮如新,看来锅比人更能保持长寿。

九:南宋水晶壁挂(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

战国水晶杯让我们见识到古人对水晶的使有多么超前,而这件水晶壁挂更是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工艺水准,它出土于南宋赵伯澐墓,是墓主生前最喜爱的宝物。水晶璧质地纯净光洁、晶莹透亮,即使在昏暗的环境下也能吸收光华,富于光彩。

千万不要以为水晶上的丝质编织绳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它随着水晶一起出土,完好无损,如果随便放在哪个古玩地摊,绝对会被当成现代尼龙绳。宋代文人高雅的审美,在这件文物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十:明代银香盒(上海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这件文物首次在上博展出时,很多游客内心是拒绝的,你摆个“啤酒瓶盖”就当成文物,过分了啊!有网友还因此脑补出大致情况:夜黑风高,某盗墓贼为了下墓,喝了一瓶啤酒壮胆,结果随手扔掉的盖子被专家当成了文物。

其实它2007年出土于上海嘉定江桥镇李新斋家族墓,是货真价实的珍贵文物,用处也和瓶盖没有丝毫关系,它在明代是女子专用的“银香盒”,里面会放置一些香料。其盖面上刻一“香”字,做成带齿装,或许是为了增加摩擦力,以免随身携带时盖子抖落。

如果对文物感兴趣,仔细研究过历史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如今经常使用的生活用品,都是传承自过去,而不是“原创”出来的,所以一些貌似“穿越”的文物,并没有“颠覆认知”,而是人们对历史了解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