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筑师本身就担任遐想者的身份”,马岩松这样认为。从事建筑设计多年以来,他一直用艺术家的视角来对待建筑,既追求精密计算背后的理性与逻辑,也尊重人内在的真实与个性。

“无际”,空间装置,米兰设计周,2016

“感觉即真实”,埃利亚松、马岩松,2010

作为一名兼具人文思考和当代艺术思维的建筑师,马岩松将建筑作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纽带,并在他的作品里表达着艺术哲思。位于加拿大第七城市密西沙加市的“梦露大厦”,曾颠覆人们对于摩天大楼笔直的刻板印象,北京胡同泡泡218号则赋予老建筑以新生命,为新旧建筑之间创造了新的对话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同泡泡218号,2019,摄影:田方方

梦露大厦,MAD 建筑事务所,2009

马岩松借助当地独特的文化和周边环境,实现了人、建筑与城市的碰撞融合。无论是建筑项目嘉兴火车站、海口云洞图书馆,还是坐落在景德镇寒溪村的“大地之灯”艺术装置,我们或可从中一窥马岩松的创作理念。

01

融于城市中心的“森林”

MAD 所打造的嘉兴火车站最大限度地兼具建筑的审美性、实用性和历史性。谈及它的百年历史,其实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嘉兴火车站就已经建站,诉说着20世纪初中国交通建筑的典型风格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

1909年的嘉兴火车站

为了向历史致敬,MAD 决定1:1重建老站房,为此设计团队做了大量细致的历史研究工作。重建所用的砖块出自南湖湖底,皆由嘉兴当地非物质文化砖窑所烧制,极为考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复建的站房,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墙砖细部,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如果说青红砖代表了历史的积淀,那么新材料则承载着当下。MAD 在复建站房的旁边设计了一座新站房,为了绿色环保,打造生态车站,新站房的屋顶全部使用太阳能光伏板,同时,全玻璃幕墙让自然阳光直接倾撒至地下候车大厅。新旧在这里相遇,时空的张力让两个空间的层次显得更加丰富,路过嘉兴的旅客也能够得此机会去感受这座城市历史的厚度。

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嘉兴火车站,摄影:CreatAR Images

马岩松认为:

建筑学在历史上需要挑战一些东西,作为学科它才能往前发展。

新旧站房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嘉兴火车站的设计思路则指向未来。马岩松及其 MAD 团队打破了传统火车站的设计形式,首次将进出站平台和候车大厅都收至地下,这使得嘉兴火车站成为中国首个全下沉式火车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兴火车站,摄影:CreatAR Images

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而地下通道的设计也极具未来感。

嘉兴火车站地下通道,摄影:CreatAR Images(上),奥观建筑视觉(下)

此外,嘉兴火车站因将绿色植被自然延展至站前广场,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森林中的火车站”。在保留原有自然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马岩松不断超越建筑的实用主义与功能主义,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将人、建筑和城市有机融合在一起。

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上),存在建筑(下)

02

水天相接,超现实的空间感

马岩松相信建筑可以把时间暂停、拉长、甚至抽空,他希望把空间艺术从时间中抽离出来,使得当下的瞬间既能表达永恒,也能表达无时间系统。今年4月投入使用的海口云洞图书馆,就是对时空关系的挑战。

海口云洞图书馆,摄影:CreatAR Images

海口云洞图书馆,摄影:CreatAR Images

云洞图书馆由白色混凝土整体浇筑、一体成型,整个建筑看不到任何柱子和结构元素。混凝土这种材质无需过度修饰,它本身就象征着真实、力量和坚硬。建筑主体则采用“洞”的概念,里外充满大小孔洞,能够很好地引入自然光线并实现自然通风。洞口的曲线美与混凝土的硬朗形成对比,传递了建筑与柔和的海之间一种相协调的状态。

海口云洞图书馆,清水混凝土细部,摄影:存在建筑

透过大大小小的洞口去看外面,像是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产生难以名状的神秘感和超现实情绪。天空和海洋本是自然的馈赠,但通过建筑语言的呈现,这些随处存在的海天一色变得独特。

海口云洞图书馆, 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海口云洞图书馆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具有隐喻文化含义和心理感受的人文景观,使其不仅成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物理空间,也是一个路易斯·康式的精神空间。亦如马岩松所言:

无尽的洞,每个小洞都是一个宇宙,也是一个耳朵,让人倾听大海的精神世界。

海口云洞图书馆,摄影:存在建筑

人们在其中休憩、阅读、放空,像是多维的时空隧道,连接了城市与海岸、现实与想象、过去与未来……人在其中,望海、观天。人不再是主体,建筑也不再是载体。一切仿佛只是宇宙一粟间的微影,但又无穷无限。身处于海口云洞图书馆,哪怕只是静坐,也会产生有关于诗意的哲学与冥想。

海口云洞图书馆, 摄影:CreatAR Images

03

融于村落之中的“留白”

马岩松在他的作品体系中逐渐模糊建筑与自然的边界,并试图深入村镇,实现建筑与艺术、自然的交融被称为“大地艺术节之父”的国际策展大师北川富朗曾评价马岩松:

在马岩松的作品里,建筑与自然是无限靠近的。

光之隧道,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2018

《大地之灯》是马岩松受邀参与“艺术在浮梁2021—地方·发现”艺术节创作的装置作品,它落地景德镇寒溪村,被放置在茶山之顶,由一圈白色薄膜简单包围起来,并不具备太多功能性。从远处看,《大地之灯》别有一番融于自然的“留白”意味和东方意境。

大地之灯,摄影:田方方

大地之灯,摄影:田方方

夜间,《大地之灯》与周围的树木、雾气、茶山虚实相映,犹如在远山上漂浮。亮起灯光,与村里星星点点的灯火遥相呼应,就好像在为远方行人指明方向。

大地之灯,摄影:田方方

这个在地装置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以简洁的外观设计与寒溪村的原生景观相辅相成,凸显了茶田原本的自然形态。马岩松尊重村落本身的空间,正如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所提出的“场所精神”概念,“场所”并不完全等同于具象化地点,而是包括作品发生地周边所有事物与景物的集合,《大地之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实现了这种“场所精神”这种空间观念。不知不觉,《大地之灯》装置的周围也成为了村民闲来无事的休闲场所。

大地之灯,摄影:田方方

城市中心车站外的绿树丛荫,一体成型混凝土建筑外的海天一色,广袤茶山上的一点留白,都是马岩松与其带领的 MAD 建筑事务所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对城市、建筑、人以及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构。他将用建筑语言继续描绘着更远的未来。

©本文为 Cc 主义 独家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 MAD 及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