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汉惠帝刘盈驾崩后临朝称制达八年之久的高后吕雉生命也走到终点,一场蓄势已久平定诸吕祸乱的大幕即将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高祖次孙朱虚侯刘章联络兄长齐王刘襄率先发难,各刘姓诸侯王纷纷起兵西向长安,而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勋老臣却镇定自若火速平定了诸吕之乱,稳定了都城长安的局势,皇位空缺经过一番龙争虎斗,没想到最后坐上皇帝宝座的却是平定诸吕之乱中毫无功绩的代王刘恒,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邦生前与诸将刑白马盟誓,预先安排后事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以后,为了中央集权和维护刘氏江山皇权的稳定,开始逐步削除异姓诸侯王。在皇后吕雉的协助下,燕王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代王陈豨等异姓诸侯王先后被诛除,由刘邦分封的刘姓子孙代替他们。

至此,刘邦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而此时刘邦的生命也快走到终点,一方面确实年纪大了,精力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在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时,在原来箭伤的基础上又中了一箭,导致刘邦病情加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的刘邦不得不为后事预作安排,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太子刘盈懦弱无能,没有主见,而吕后为人阴狠毒辣、强势,又喜欢干预朝政,刘邦很担心自己死后吕氏将乱政,于是好几次都想废黜太子刘盈,改立宠妃戚姬的儿子,聪明伶俐的三皇子刘如意为太子,没想到却遭到了功勋重臣的集体反对,刘邦无可奈何只好作罢,这也为戚姬母子的悲惨遭遇埋下了祸根。

改立太子是不可能的了,为了刘姓江山的稳固,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杀白马为盟,与诸将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在异姓诸侯王已全部诛除的情况下,此举很明显是针对吕后的。虽然刑白马盟誓,但刘邦仍然不放心,暗中指令陈平捕杀吕后的妹夫,掌握军队大权的大将军樊哙(尽管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同时又密令太尉周勃为刘氏江山保驾护航,做完这些不久刘邦驾崩于长乐宫。

吕后临朝称制倒行逆施,刘邦子孙惨遭迫害

吕雉在刘邦平定天下和削除异姓诸侯王、巩固汉朝统一政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刘邦的得力助手,汉朝建立后她理所当然地被封为皇后。同时残酷的政治斗争磨练了她的心志和能力,也让她在功勋大臣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16岁的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朝政大权全部落在了太后吕雉的手中。吕后作为成熟的女政治家,掌权之初在朝政上继续沿用建国以来的休养生息国策,在用人上虽然重用了审食其和吕家等人,但大体上贯彻了刘邦生前的人事安排,萧规曹随,并没有做大的改变,国家平稳过渡。

而在对待政敌上,吕后却表现出了身为女人的另一方面,狠毒、残酷无情。对于受汉高祖刘邦冷落的薄姬,吕后还能“网开一面”,让她跟随儿子去了代地,而受刘邦宠幸的妃子则下场凄惨,一律囚禁起来不准出宫,其中屡屡挑战吕后地位的戚姬母子,成为她的重点打击对象,戚姬先是罚舂米做苦役,接着被砍断四肢做了人彘,而戚姬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也被毒死。

之后吕后故伎重施,趁刘邦长子齐王刘肥来京朝见之际,想在酒宴上以毒酒鸩杀他,没想到被汉惠帝刘盈给阻挡了,刘肥为了保住性命将齐国的城阳郡献出来作为鲁元公主(吕后之女)的汤沐邑,最终逃过一劫返回齐国封地。

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汉惠帝在强势的吕后压力下忧郁病逝,吕后立年幼的太子刘恭为帝,自己则临朝称制,代皇帝行使国家权力,朝廷号令皆出自太后,在失去唯一的亲生儿子之后吕后的权力欲望更加强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统治需要,她开始打击刘姓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大肆重用亲信和加封吕氏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面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因割城阳郡而逃过一劫,不久就英年早逝了,接着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赵王刘友、燕王刘建再加上汉惠帝刘盈,不是被吕后诛杀就是逼死,刘邦八个儿子只有偏远的代王刘恒和吕后亲自养大的淮南王刘长幸存了下来,其他刘姓诸侯王更是战战兢兢,不敢稍微违抗吕后。

吕后一方面残酷迫害刘邦的儿子,打击元老重臣,其中右丞相王陵因反对封诸吕为王被罢免,陈平、周勃等老臣也被吕后闲置;另一方面重用宠臣审食其为左丞相,负责处理、决断国家内外大事,吕后还大肆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让吕家人占据了朝廷几乎所有重要的职位,就连吕家的女婿刘章也被封为朱虚侯,担任执掌宫廷卫戍的郎中令,美其名曰:刘与吕共天下,可做的却都是向吕背刘的事情。

汉少帝刘恭渐渐长大懂事,越发不满吕后的独断专行,被吕后察觉之后果断废杀,又改立年龄更小的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群臣慑于吕后的淫威是敢怒不敢言,但刘姓诸王、功勋老臣和吕家人的矛盾正逐渐愈演愈烈,一场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吕后去世刘吕矛盾一触即发,诸吕之乱被迅速平定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病重,临终前依然不忘巩固吕氏天下,她知道汉高祖刘邦曾与诸将刑白马订立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现在她违背了刘邦的誓言,大封吕氏为王,而且倒行逆施残酷迫害刘氏诸王,打压功勋老臣,现在她快要死了,刘氏诸侯王和功勋老臣必然会清算吕家,于是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梁王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希望通过掌握军队以防未来不测。

不久,还没来得及布置所有政治安排的吕后去世了,面对刘姓宗族和功勋老臣常年累积的不满和怨恨,吕家所有人感到惶惶不安,唯恐遭到迫害,以上将军吕禄为首的吕氏族人决定合谋作乱率先起事,趁机夺取刘氏的江山,但因惧怕太尉周勃、老将灌婴等,未敢贸然行事。在这关键时刻,朱虚侯刘章从其妻子(吕禄之女)得知吕后已死和诸吕意图作乱的内情,秘密联络了兄长齐王刘襄,让其率先发兵西进长安,诛除吕氏争夺帝位。

齐王刘襄扣留琅琊王刘泽,征发齐国琅琊国两国全部军队率先起兵,向天下刘姓诸侯历数吕氏罪状,各刘姓诸侯王纷纷响应兵发长安,只有代王刘恒没有动静。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一面密令老将灌婴听从相国吕产指令镇守荥阳,明面是迎战齐国等诸侯王的军队,暗地里却屯兵据守,挡住各国的军队进入长安,同时通告齐王和各诸侯王联合诛诸吕。另一面陈平、周勃联合朱虚侯刘章,诈取北军南军兵权,之后派遣军队先后捕杀吕产、吕禄,而吕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也一律处斩,吕后刚死不久所有吕家人就跟着她一起去了。

代王刘恒韬光养晦,渔翁得利被功勋老臣立为皇帝

诸吕之乱被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一干功勋老臣迅速平定了,而小皇帝刘弘是吕后立的(据说不是汉惠帝的后代),自然不再具备继承皇位的法统和资格,那么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齐王刘襄是高祖的长孙,在刘姓诸侯王中实力最强,且刘襄率先起兵诛吕,其弟弟朱虚侯刘章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又立有大功,所以立齐王为帝的呼声最高。再一个就是淮南王刘长,他是刘邦仅存的两个儿子中的其中一子,是齐王刘襄的叔辈,在诛吕之乱中也曾起兵响应,是争夺帝位的第二人选,若只考虑立长的话他比齐王刘襄更有优势。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在群臣中的威望最高,又有灌婴等军队将领的支持,再加上平定诸吕之乱的巨大功劳,立谁为帝最终的话语权就掌握在陈平、周勃的手中。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和斗争,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力排众议,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立刘邦的四皇子代王刘恒为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代王刘恒是刘邦仅存儿子中最年长的,他为人宽厚仁慈,在众诸侯王中名声最好,其次他治国有方,将偏远穷弱的代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训练军队有法连匈奴人也不敢进犯,再加上代王刘恒的实力最弱,需要依靠功勋老臣掌控朝政,代王太后薄姬是一个贤惠的女人,不用担心吕后重现,平定诸吕之乱代王没有出兵,更说明了他心胸坦荡,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所以选择代王刘恒当皇帝是最符合功勋老臣利益的。

相反齐王刘襄为人骄横强势,其王后、母舅类似吕氏,刘襄本人又体弱多病,立刘襄为帝有重演外戚干政的危险,再加上刘襄还有一个精明强悍的弟弟刘章,一旦刘襄坐上皇位,功勋老臣自然得靠边站,这是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不愿看到的。而淮南王刘长就更不用说了,一个被吕后宠坏的“大孩子”,为人骄横不逊、凶残暴虐,虽然一身勇力却毫无治国谋略,属于典型的愚蠢无脑,而刘长的舅父贪财好揽权,自然被陈平、周勃排除了皇位继承人人选。

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恒在陈平、周勃等众大臣的拥戴下住进长安未央宫,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文帝。

小结

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处心积虑争夺皇位,没想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位最终落在了平定诸吕之乱中毫无功绩的代王刘恒手中,遇事不争不抢让代王刘恒躲过了吕后时期残酷的朝廷政治斗争,韬光养晦、不显山不露水,用心磨练治国理政本事,最终在皇帝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被陈平、周勃等功勋老臣推戴立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