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一辈子总要思考三个问题,按顺序,不能错。

要考虑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所谓三十而立,衣食住行物质生活满足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然后要考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到中年错综复杂,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为人上级,为人下级,等等。接下来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活着有什么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没有答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判断。但大多数的我们,共同追求的意义在于:拥有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

内心的自由珍贵之处在于,它完全属于你自己,任何人难以剥夺。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有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和感受,可以说,生命的意义是自己创造的。即使同等的境遇,不同的个体也会有迥然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不要试图去评判别人的幸福,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别人的感受。

书的前2/3都是作者在集中营中的纪实。仅仅是看着文字,那真实发生过的暴力、罪恶、人性的泯灭与丧失,就会让人毛骨悚然。

我之前对集中营一点都不了解。我的了解仅仅限于《美丽人生》中经过艺术化处理集中营生活,还有《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生活的类比近似。

然而,文学艺术就是文学艺术,生活远比艺术残酷百倍。没有那么多动人的情感,没有那么戏剧化的情节,只有死亡的窒息感笼罩着,永远挥散不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除去恶,你也可以看到极致的善,在漆黑的夜里闪耀夺目的光辉。集中营就是一个放大镜,把善与恶,都放大万倍。你可以看到,人与人、人格与人格、人性与人性,是多么多么不同。

其实作者的描述十分冷静克制,甚至理性到如同一个冷眼旁观者的态度,但你仍然能通过他的文字,向那个黑洞,窥探一二。作者真实的集中营生活的体验,造就了这本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若这本书若这本书有前一部分,那可能只能算是一部文学作品。然而,正是有了后一部分,它才得以完整。它成为了心理学,甚至可以说是哲学的一部经典巨作。

弗兰克尔开创性地提出了"意义疗法"。不同于弗洛伊德专注过去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专注当下的个体心理学,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更专注未来。不必争论三者的优劣,它们都是独立而不可替代的。

他开玩笑说,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度心理学”强调切入患者的过去和潜意识的直觉与希望,而他不是,他奉行的是“高度心理学”,注重的是个人的前途和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

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来帮助别人通过自我超越而达到人生意义的新高度,这些是通过积极的努力、适当的方法、接受限制以及明智的决定来实现的。他的目的是启发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应该运用自己选择的能力去实现个人的目标。

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提出: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

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不过,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他能够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
他本人就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做出了这段话最好的注解。他的一生,传奇而又精彩,最重要的是,真正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正是我们在苦难中的明灯,他告诉我们,即便你失去了所有的自由,你仍然拥有自由掌控生命意义的权利。

这是不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是不可或缺的呢?不是。我只是坚持一点:尽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说可以通过痛苦找到意义,条件是痛苦难以避免。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不必刻意受苦,我们也不能白白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