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不仅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更是人类对广阔宇宙探索的 “演练场”。

今年 3 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合作建造 “国际月球科研站” 的谅解备忘录。4 月,在由中俄双方在南京共同举办的 “国际月球科研站” 宣介会上,中国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国际月球科研站期待所有感兴趣国家的参与,并且中国与俄罗斯将和各国际伙伴广泛合作,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利用月球自有资源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等综合性科学实验基地,此外,该科研站还将是人类观测外太空的最佳地点。

据悉,2024 年中国 “嫦娥六号” 将前往月球的南极 - 艾特肯盆地进行勘探任务。而本次任务将是中俄合作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初始任务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ixabay)

随着人类对外太空探索需求的加剧,科学家想在地球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天文观测地点并不容易。不过相较于地球,月球不存在大气,特别是背对着地球的月球背面。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表示:“未来希望可以在月球表面建造外太空监测站、实验室、外太空物资转运站等,这也许可以让我们花较小的代价获取更多的成果。不过这需要技术支持。”

月球背面一直是人类探月的焦点,中国计划于 2024 年对月球阴影区域进行寻找冰水和矿物质的勘察。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鹊桥” 项目经理张立华,在发表于《太空:科学与技术》(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的《中国月球中继通信卫星的发展与展望》(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Lunar Relay Communication Satellite)论文中提到,为实现 “嫦娥六号” 和 “嫦娥七号” 等航天器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测等,中国目前正在开发全新的中继卫星,以便解决未来与地球的连接通讯问题。

目前,中国已有一颗名为 “鹊桥” 的中继卫星,其位于距离月球 6.5 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 L2 点轨道运行。该卫星通过通讯中继成功使 “嫦娥四号” 的着陆器和漫游车能够在月球背面运行。

而最新的中继卫星将帮助 “嫦娥六号” 和 “嫦娥七号” 进行月球背面勘察并取回样本研究,这将有利于人类在月球上寻找资源更丰富和更安全的地方进行建造基地。

(来源:Pixabay)

月球南极周边环形山的顶峰长期处于太阳的光照之中,这非常利于补给太阳能。因此,或许这里将成为建造月球基地的重点考察地。

届时,“嫦娥八号” 将搭载 3D 风化层打印技术等在月球南极获相关数据,以便确认周边环境。此外,论文中还提到,最新的中继卫星重量在 600 公斤左右,4.2 米超大型的抛物面天线和联氨推进器,该卫星预计将服役 8 年。

如果未来需要进行实时百分百的通讯覆盖,会考虑发射第二颗中继卫星。另据悉,该卫星可由运载火箭发射,也可以搭载 “嫦娥六号” 或 “嫦娥七号” 一同发射。

月球作为地球的天体卫星,或许未来将开启人类对科学和宇宙的全新认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牟宇表示:“为实现未来月球基地的建造。我国现已开始研制直径 10 米级,可在月球轨道运载大于 50 吨物资设备的重型运载火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中俄国际月球科研站第三阶段示意图(来源:中国国家航天局)

另一方面,俄罗斯也计划在 2021 年 10 月、2022 年和 2025 年发射 Luna-25、Luna-26 和 Luna-27 月球着陆器。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执行总监亚历山大・布洛申科(Alexander Bloshenko)在 “俄罗斯硅谷” 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相关会议上表示:“经过中俄双方商定,未来中俄两国研制的超重型火箭和载人飞船可以相互整合使用。”

这意味着,就算俄罗斯目前在建的 “叶尼塞” 号超重型运载火箭遇到延期甚至失败等问题,也可通过使用中国的超重型火箭进行登月。另外,中国目前同样在研制 “长征九号” 超重型火箭和新型载人飞船。“长征九号” 是中国最新一代的超重型运载火箭,其运载能力超过 50 吨,动力与美国首次载人登陆月球的 “土星五号” 相似。

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在今年 6 月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个阶段的‘勘、研、建’三步战略,中国将发射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取回样品,然后由嫦娥七号、嫦娥八号进行相关研究,随后进行超重型火箭进行运输物资设施等,预计在 2030 年前完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建设。”

-End-

https://spacenews.com/china-is-working-on-a-relay-satellite-to-support-lunar-polar-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