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王晔君、丁开艳

《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计划》提出,到2025年,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受此利好消息影响,8月4日开盘,体育概念股全线暴涨。金陵体育、莱茵体育、信隆健康、舒华体育、中体产业等十余股涨停。

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东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2022年冬奥会已进入筹办的最终冲刺期。我国应抓住机遇,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点击订阅)8月刊封面专题聚焦“‘体育+金融’创新融合 开启体育产业现代化新征程”话题,邀请政府官员、行业领军人物、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把握奥运机遇,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为推动体育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建言献策。

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5万亿元

《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体育产业的根本遵循。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李颖川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表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体育事业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我国应抓住机遇,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奥运会备战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胡光宇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指出,按照经济规律我国已经进入体育经济井喷发展期。我国全民开始涌现出自发性体育经济社会活动,这已经客观成为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克服疫情和各项经济波动、国际干扰的重要领域。我国体育经济来到重塑治理的拐点,它将成为代表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现象在世界上出现,将呈现它的规模和需要政治决策支持的重要性。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报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6-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从1.9万亿元增长至2.95万亿元,增加值从6474.8亿元增长至1.12万亿元,增速均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顾严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表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范畴实现新扩展、规模迈上新台阶、基础实现新跨越、平台形成新示范、治理发挥新效能,体育金融也由此呈现出新特征。然而,从体育消费、投资、出口看,制约体育需求进一步释放的主要因素在供给侧。因此,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计划》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做大。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势头,虽然我国体育产业起步点低,但受到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而迅速崛起。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增长至2.94万亿元,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总裁盛和泰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表示,推进实施体育强国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保险具有风险管理、社会治理和资金融通等功能作用,能够在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指出,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用品业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也迎来复苏,在全民健身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随着体育服务业比重的高速增长,体育用品业的产业主导地位逐渐弱化。需通过技术和金融等多维度创新,来适应以体育服务为核心的新的体育产业生态体系,谋求高质量发展。

在体育总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体育受人民群众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比以往更加愿意去了解和参与到体育中来,央视以及各大媒体直播、录播、重播体育赛事的累计收视率不断创新高。同时,体育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2020年我国约有18万块足球场(包括十一人制、七人制、五人制和沙滩足球场地),校园足球场占八成,而预计这一数量在2021年将达到27万块。。体育产业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例如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和设施利用效率低以及球员保障体系缺失等问题也迅速暴露出来。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力助推和资本的不断参与。

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起人邓亚萍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表示,当前的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促进消费、引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体育产业投资潜力和空间非常巨大。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产业资本和市场主体如何把握住新机遇。

中金研究部副总经理陶冶和中金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钱凯在《》(点击订阅)8月刊联合撰文认为,体育金融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金融与体育深度融合的行业,“体育+金融”的融合模式,将把我国体育市场的独特优势持续放大。我国在相关政策制定和配套制度上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现阶段正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和实践。

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

《计划》明确,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举办运动项目业余联赛,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发展运动项目人口。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健融合体育健身活动。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促进区域间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为中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中国在冰雪运动方面加速发展,中国冰雪竞技体育的体系建设、项目布局得到空前提升。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中的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的滑雪场总数达到了770家。其中室内滑雪场的增长尤为突出,2015年国内的室内滑雪场仅有14家,而到了2019年底已有31家。与此同时,旱雪、模拟滑雪机、仿真冰等替代真冰真雪的方案正成为新潮流,带动了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

李颖川表示,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的促进作用即将由举办前的投资型驱动转向举办中的活动型拉动、举办后的服务型带动。我们要紧紧抓住冬奥会即将举办的窗口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体育强国建设,探索我国冰雪产业和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道路。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冰雪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冰雪装备器材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冰雪运动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业态更加丰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冰雪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契机,一方面冬奥会将通过冰雪竞赛激发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另一方面冬奥会带动了冰雪产业升级与聚集。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将是冰雪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能。同时,冰雪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等的支持,希望参与到冰雪经济发展的各方携手共进,推动我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建或改扩建2000个以健身场地设施

《计划》提出,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制定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和体育公园建设指导意见,督导各地制定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新建或改扩建2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等健身场地设施,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配建一批群众滑冰场,数字化升级改造10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合作与发展办公室主任李剑桥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专员黄旌沛在《》(点击订阅)8月刊联合撰文表示,新中国成立至今,伴随着国家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体育社会组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代表的基层社区体育组织规模和力量空前壮大,在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健身和服务广大人民健身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伴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区体育的发展已从追求“量”上的提升,转变为追求“质”上的提高,这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加高标准的要求。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泓泽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资本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针对体育产业与金融资本缺乏有效对接的局面,市场需要明确制约产业与资本对接过程的不利因素,打造创新性的对接模式,引领体育产业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我国体育市场主体不断扩大,体育的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体育产业规模也继续迈上新台阶。根据《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体育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增加值212亿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体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专员李佩璟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总监王浩羽联合在《》(点击订阅)8月刊撰文表示,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体育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不断推动民生改善,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但体育产业仍存在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为主,贷款风险较难评估的状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最重要的是发挥体制优势,由地方政府与地方银行针对体育产业细分市场共同推进体育信贷发展。

在体育领域,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根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体育设施PPP项目数量为178个,涉及总投资1688.8亿元。其中项目管理库118个,项目储备清单60个,新入库项目18个(项目管理库10个,储备清单8个),退库项目11个。相比2017年的246个、2018年的182个和2019年的171个,项目数量在连续3年递减的基础上维持了暂时的稳定。

中国体育场馆协会秘书长冯金虎和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曹蓉在《》(点击订阅)8月刊联合撰文指出,体育场馆是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地标和城市品牌的体现。长期以来,体育设施的投资方式以政府投资为主,少部分为企业及基层群众组织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体育设施建设领域优势明显,是体育设施建设投资新模式。PPP模式下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回报机制、合作期限等的组合,需要结合众多因素综合衡量,得出对于当下项目最适合的操作模式,才能使PPP模式成为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有效路径。

本文编辑:王晔君

欢 迎 订 阅

深刻|思想|前瞻|实践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

智库型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