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稿 | 不语

编排 | 鱼儿自己

校对 | Later

以异质组分构建新材料是长期困扰科学界的一大难题,人们也梦想所发明的材料能兼具异质材料的优异性能,杂化材料便是实现这一期待的途径。自2006年以来青岛大学唐建国教授开拓杂化材料,主要特征是从分子/原子出发由非共价键连接的异质组分搭建纳米结构,以创造具有更高性能的新材料。

2021年7月1日,Nature (IF=49.96)杂志在Nature Index 2021 Materials Science栏目以Light touch from hybrid material heavyweights(杂化材料界重量级学者的巧思妙想)为题报道青岛大学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杂化材料光量子产业技术前沿成果,用一个版面报道了唐建国教授确立的杂化材料科学范畴、应用领域、未来前景,以及该国际团队在杂化材料的光量子产业技术领域取得的代表性创新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经十五年磨砺,唐建国团队全球首先报道的稀土离子诱导的聚合物纳米团聚体(LIPAs)应用于聚合物太阳电池,成果获美国和欧洲专利授权。由稀土离子诱导来自生命体的天然生物大分子LIPAs,开发成新一代药物输运和原位浓度感知的生物传感器,和用于环境高毒性重金属离子(如Cr6+等)的高敏感传感器。采用LIPAs、特性量子点和异构化碳纳米管等具有高效光量子特性的组分开发的柔性杂化聚合物薄膜,应用于光量子能量利用与转换,已形成初步产业化能力。

另外,小编通过Web of Science搜寻青岛大学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的情况发现,青岛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Nature正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是2020年4月8号,来自肿瘤精准医学研究院吕志民团队的题为The gluconeogenic enzyme PCK1 phosphorylates INSIG1/2 for lipogenesi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肿瘤细胞脂质感应异常及脂质合成持续激活的重要机制。本次发现是脂质合成代谢机制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也将为肿瘤新的诊疗方法带来机遇。

该研究是继2018年吕志民、邢东明团队重要发现后的第四个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代谢酶,在国际上也属首次报道,在肿瘤细胞脂质感应、脂质合成、PCK1蛋白激酶差异性、内质网易位分子机制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这个重要研究揭示了癌症个体化治疗新的代谢标记物和分子靶点,指出了靶向肿瘤脂代谢药物研发的全新方向

吕志民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志民教授,是肿瘤学和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国际知名的杰出科学家,对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系统性的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受体酪氨酸激酶促进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的分子机制,其首先揭示了肿瘤代谢与表观遗传基因调控以及细胞周期调控的联系机制,阐明了多种代谢酶具有蛋白激酶活性,证实了代谢酶在细胞活动调控中可具有非代谢功能,发现了多个基于肿瘤特异性能量代谢机理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吕志民教授先后在世界一流杂志Nature, Cell,Cancer Cell, Nature Cell Biology, Molecular Cell, PNAS 等发表论文95篇,同时担任Cell Research,Neuro Oncology,JBC等十余个杂志的编委,精准医学杂志名誉总编辑;此外还为40多个杂志审阅稿件。主持科研基金25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美元。2016年获得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研究成就奖,2017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