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们国家全军实行了军衔制,授了十个元帅军衔,十位大将,五十七位上将,一百七十七位中将,一千三百五十九名少将。元帅军衔授予那些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劳的军事领导人,一共有十位获得了此项荣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陈毅,罗荣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授衔元帅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粟裕大将评选时也是在备选之列的,粟裕大将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经历了南昌起义,参与了第五次反围剿、全线长征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被毛主席誉为淮海战役第一功臣,功劳并不比贺龙,罗荣桓等元帅少,那为何粟裕大将并未入选元帅军衔,反倒是战功并不起眼,并未亲自指导大多数战役的罗荣桓获得了元帅军衔?

在元帅军衔并未确定时,罗荣桓与粟裕都曾多次推辞让帅位,毛主席在多方权衡之下坚持让罗荣桓接受这个军衔,对他让位的请求并未批准,这是为何?罗荣桓拥有什么样的战功让其如此服众,毛主席又是为何应允了粟裕大将让帅位?

一、粟裕大将的赫赫战功

粟裕,1907年出生在湖南。18岁的时候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习,在校期间曾受到过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影响,成为了该校的进步学生。

1927年6月,粟裕在当了一年多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同年8月,粟裕又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中担任警卫队班长。1928年,粟裕跟随起义军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获得了许多作战经验,结识了很多战友。之后的两年粟裕屡次立战功,先后升任了营长、团长、师长等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担任了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指挥水阳镇军民开展伏击战、横山战斗等战役,共歼灭日伪军四百余人,俘获了日伪军五十余名,炸毁了日军一列运输军资的火车。

不久又升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指挥了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对村民的报复性“扫荡”,在这次战斗中,粟裕率领军队连续作战四十二昼夜、经历一百三十多次大小战斗,歼灭日军一千三百多人。

在抗日战争中粟裕领导抗日作战共歼灭日军、日伪军四万余人,俘获了很多日伪军,并成功策反了一千多人。摧毁了日军作战所用的碉堡近一百座。

解放战争中,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了多次战役,一共歼灭了国民党七个军和一个纵队的力量。后又歼灭国民党第五十七师,迫使国民军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跟随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

之后粟裕又前往徐州,率领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和中原野战军共同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这次战役过后,毛主席称粟裕大将为淮海战役第一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粟裕让帅

党和政府在讨论粟裕军衔问题的时候时,毛主席是想授予粟裕元帅军衔的,对粟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粟裕却推辞了元帅的军衔,粟裕将军衔问题并不看重,曾经说道:“评我大将军的军衔就已经够高了,还要什么元帅呢?我只觉得高,不会嫌低。

粟裕曾经也担任过第三野战军的副司令。第三野战军原本的资历是很浅的,大都是后来加入的新兵,经验并不是很充足。经过粟裕管理训练之后,队伍才迅速壮大起来,三野的许多新人已经和一些老兵同级别了。

如果粟裕做了元帅,三野的士兵们会比一些老兵的军衔都要高,为了考虑这些老兵的感受,保持军队军心不涣散,军队更团结,毛主席这才同意了粟裕让帅,但也授予了粟裕十大将军之首的称号。

三、罗荣桓当帅

罗荣桓和粟裕一样战功赫赫,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多次农民起义,后经三湾改编,随毛泽东进入井冈山,多次任军团党代表。

罗荣桓性格沉闷,不爱说话,喜欢读书、写字,待人宽厚,有很强的正义感,毛泽东非常赞赏罗荣桓的工作能力、处事风格和思想品格,两人关系非常好,罗荣桓生病时,毛泽东派人将他送往苏联治疗,还曾多次打电话慰问。

1934年,罗荣桓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得了红星勋章。在抗日战争中,建立并发展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并在1945年指挥部队在山东大反攻。

此时,罗荣桓当时已经建立了有27万人的军队,还是正规军,这是共产党对抗日军的革命中最强最大的军事力量。军队的人数占所有共产党军队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等职位,向东北地区输送了九万多人的干部、战士。

罗荣桓参与指挥辽沈战役时,严格执行并遵守了中央军委的战斗方法,确保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军衔时,罗荣桓也曾多次让帅位,但罗荣桓当时是二野的司令员和政委,粟裕当时是三野的副司令员,在级别上,粟裕就比罗荣桓低了一级,若罗荣桓让了帅位,那四野的司令官也不会好意思和罗荣桓一个级别,他们的军衔还要再往下降一级。

作为党的最高军衔荣誉,在选择时必须顾全大局,所以毛泽东应允了粟裕让帅位,却不让罗荣桓让帅位。

四、总结

1955年举行授衔仪式之时,也是国家内外面临危机之时,当时国内正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阶段,台湾方面对大陆虎视眈眈。国外苏联又对中国做出了一系列要求,西方国家也都不认可我们。这个时候军队的稳定就显得格外重要。

元帅的授衔必须尽可能考虑大多数人的感受,一旦军心受到影响,那中国必将陷入危难之中。因此我们的党和政府经过了多方的权衡,最终确定了十大元帅。而当时很多将士也理解政府的安排,都互相让帅妥协,最终使元帅的授衔达到都满意的结局。